营销号与复旦大学陈果教授

在空间里面碰巧看到了一个短视频,算得上是营销号的基本操作,用一连串的描述来吸引人们播放其短视频,而其视频为了让人看了觉得“爽”,故意把问题和描述极端化——日常生活里,人们很多时候都必须有所克制,而不能任意妄为,但在想法上,自然可以默默地,在心底侮辱侮辱别人,以获得某种优越感——当然这并不符合符合慎独的要求,不过有些令人不齿的行为,确实会让人不禁心生鄙夷。
营销号中,将陈果教授的授课比做是“自创的体系”,“心灵鸡汤”等等,让我最觉得好笑的,莫过于一句“肚子里有货的,觉得枯燥乏味;肚子里没货的,觉得甘之如饴。”首先,写过点论文,做过点研究的,都该知道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有多难;其次,肚子里要是真的有货,大概也就一笑而过,哪里会再耗费时间听下去,要是没货,恐怕连理解都困难,甘之如饴又是哪里的说法呢?所以我才觉得这样的话有些好笑。一段话说出来,就像自己打自己的脸一样。
再者,我个人觉得有问题的并非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而是那些光是听听,但却只沉浸于自己幻想着满足自己的人的问题。“心灵鸡汤”这个词已经被完完全全地贬义化了,好像什么词、什么话都能往里面扔。
一些全靠个人主观臆断的,极度片面的话,有些竟然不在这一列,另一些带着一些道理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却因为听者自己的无用功而被划进了“心灵鸡汤”的犯愁。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的最终目标,但按照他们双标的逻辑,这似乎可以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的心灵鸡汤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些,近来的一些短视频软件,他们的言论偏激而极端,用这种方式来让人体会到降智的快感,从自我的约束里逃脱出来,好像大家都这么做,我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的······没错,当下对于每天大量的小视频的审核是放松的,一些为了涨粉亦或是利用此来赚钱的人,就会不择手段,从各种低级趣味的段子,各种猎奇吃播,各类极端言论发表者等等,这样人的存在既抓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眼球,也使得广大区域内的价值观变得十分“畸形”而“扭曲”。其中的程度我说不出来,但是,我多多少少都能感觉到一些差异,超过了日常的感知水平。
希望他们不会娱乐至死。又或者,至少不要祸害我们的国家。娱乐或许是被需要的,但是娱乐化泛滥之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极其巨大的。
有时候我确实能感觉到,一些人的“势利”与“不负责任”,但是,看问题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他们或许就是新时代下的新人类:有一条不那么清晰的、模糊的底线,还有自己选择性释放的天性。
娱乐化是社会主义的改造所,红的进去,白的出来。它的模糊不清让很多人也变得模棱两可。一方面似乎是表现得很体面的,另一方面却又是表现得相当不好的,这里的不好是指与社会主义精神不相吻合的。
可我见过的人毕竟有限,不可救药的人或许并没有那么多,也有可能只是我没有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