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2B内容创作思路和传播矩阵

2023-09-18 14:31 作者:月影sh0  | 我要投稿

今年以来,不少B2B品牌营销人的关注点回到了“市场部的价值如何体现?” 虽说很忙很忙,宣传资料要做,官网要发布,社媒要更新,客户活动要组织,百度搜索不能停...但斗胆问一句,假如不做这些工作,公司业务会受很大的影响吗?” 这几乎是送命题,To be(B) or not to be(B)。 不好说,至少没有想象的影响那么大。 这时候我思考的话题变成了“B2B品牌营销人的工作中,最有价值的是哪一项?” 想来想去还是内容的传播(内容+传播)。

过去,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卖得好靠的是口碑。

后来卖酒的多了,变成“酒香也怕巷子深”,意思是好产品也需要吆喝。

现在,竞争进入白热化,吆喝也不管用了。在听到叫卖声之前,客户已经就被“截胡了”,文案花样越来越多,传播方式越来越卷。

大家用情感文化(比如表达瓶)包装,用品牌联名(比如酱香咖啡CP)跨界传播,挖空心思揣摩客户的心理,拼的是内容和创意。

B2B也一样,仅靠技术领先,靠客情关系不见得可行。信息太多,选择太多,不吆喝不行,吆喝了也不见得有用。一样要了解客户的需求(感性)和痛点(理性),针对性地把解决方案展现在眼前。如果目标客户有兴趣了解更多,销售机会就来了。

过去我们认为传播很重要,投放广告、SEM、做活动,搞视频号...现在看来,好内容同样重要。

如何写出让客户心动的内容?关键还是要时刻记住“客户是主角,企业只是向导(提供支持、服务)。”

首先要了解他们。

1. 洞察客户的需求与痛点

在B2B企业,每个人身在组织中,比起个人决策者考虑得更多。痛点既有来自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市场中,同时作为个体又兼有理性与感性两方面。

其中内部的、感性的诉求如果“向导”能感同身受,并可以把这份“苦闷”连源头的外部问题一并解决,说不定可以和客户建立紧密而深厚的联系,参与到他们自身以及所在企业的成长中。

以成长型科技企业CMO这一群体举例,做个简单的示意。

假如某家公司能够比同行对手更深入地看到“销售部门不认可市场部门的工作”,并在方案中能击中这个点,也许比“客户数据激活难“更能打动客户。

以上表格是一个可以随时细化的文档,随着产品的推出以及对客户深入的理解,持续更新。不但市场部门使用,还可以和产品、销售、产品、支持部门集思广益,优化完善。

2. 灵活用FABE创作内容

FAB的逻辑可以根据产品、行业特点和习惯的表达次序调整。

针对上面的举例,比如一家营销内容AIGC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内容创作工具,FABE是:

F: 可以根据PPT资料自动生成内容文案;选择传播渠道后能自动生成匹配的内容;一键发布,并根据打开率等数据定期测试调整内容…

A: 从PPT到千人千面的内容生成只需2分钟

B: 大大提升内容输出和投放速度,可量化效果

E: 某知名XX公司市场部门通过内容营销推广新产品,2个月内帮助销售获得XX条销售线索,签单XX条(约X百万美金),而市场部门只有两个人。

以上是个虚构产品,但也可想象,假如在研发期做了深入的客户诉求分析,内容写起来也就不难了。

3. 统筹内容与传播矩阵

有了内容素材,在不同渠道传播的时候就是根据受众画像裁切、优化及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人的角色有点像影视剧作中的“剧本统筹”。

要知道,这可是个非常重要和厉害的创作角色。一部长篇剧作的故事提纲和内容框架都是由他来负责完成,然后请一些编剧将整个故事的细节和台词细化。

在B2B企业里,市场部门必须担当起内容统筹的角色。

无论是网站,公众号还是电话销售话术、产品一页纸介绍、白皮书等,都需要在同一时间是同一主题和基调。只有这样,传播的效率才高,被看到和记住的机会更大。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家科技企业有不同的产品此次推出针对某场景的产品1,那么传播矩阵大致如下。

除了官网需要全部内容齐全之外,其他的场合只需要根据传播渠道的特点来针对性的调整。

比如社交媒体,里面又分公众号、视频号等,根据传播的内容特点制作以及剪辑。

不同的企业可根据客户旅程中所选择的触点(touch point)来统筹规划传播矩阵。

如果没有这张表格,每种渠道传播都要重新写内容,一是很难保证信息一致,另外工作效率低,也不容易引入工具实现快速优化。

总结来说,这三个方面三张表格就是B2B内容输出的逻辑:

客户洞察-->内容创编-->多触点传播

写到最后,有读者可能会疑问,你的例子都提到了AIGC,说明AI能帮忙做内容了呀,以后这工作会不会被取代?

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AI在收集资料、输出千人千面上确实厉害,但内容方向、创意和统筹上还离不开专业的市场人。

引用在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上,NVIDIA CEO 黄仁勋谈生成式AI为创意产业来的新的变化的一段话:

“我们如今能够前所未有地通过AIGC来强化创作流程,可以生成文本、图像、3D、视频等任何形式的内容。但无限的内容并不意味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必须要统筹AI来生成符合品牌价值观和基调的内容。”

“统筹”,也许正是B2B营销人在创新时代最核心和重要的工作。

在需求管理上,许多许多产品经理都会犯的错

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不管在哪个地方。因为其承担着产品优化、反馈的开拓者的角色。每天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需求,一个产品经理来说需求的管理可以影响个人的绩效成绩;而产品部门来说,需求管理会关系到公司的战略方向落地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最终要做的方向是老板定的,但是在同一个战略方向下,其需求的优先级、衍生出来的功能模块数量与种类、用户玩法都需要产品部门敲定。

比如老板要上数据分析能力,但具体有什么指标、数据分析有什么功能、什么样的可视化看板,还是要产品部门来定,所以需求管理就成了很重要的“翻译器了”。

1.需求管理的第一概念

许多产品经理做的需求都谈不上管理,只能叫做需求记录。把有需求记录在一个表或录入到系统里,这远远谈不上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包含2部分管理,前者是是个人需求管理,后者是团队需求管理,团队需求管理是大的方向,个人需求管理是细节。

需求的管理一定是要把过程和结果关联起来,比如:

需求的解决时间与资源统计

产品的版本数据

需求的来源部门与输出人归类统计

....

其次要对细节需求进行统筹,所以需求管理里面,“台账”概念就很重要了。

所谓台账就是要知道需求的来源和出处,以及需求的记录、需求的状态管理,因为我们的需求是动态的,有开启也有结束和延期。

通过对需求全局查看,我们可以知道公司战略方向下做的是什么产品,以及未来要做的产品计划,是一个从抽象的战略再到具体需求实现的过程。

▲需求池的意义

2.两者要做好价值评估,我自己的需求管理

需求优先级,是需求价值的提现。价值越高,优先级越高。

需求不在大需求方向,那么价值就极低。评估需求价值的维度,可以体现在个人成绩、以及也需求效果。确保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上做需求只做需求价值高的需求。

3.需求池模板

需求池模板市面上有很多,甚至是有很多线上协同软件也有,但是针对互联网产品研发的产品经理,需求池模板可以用下面的PMTalkBUG池管理。

这个模板是我们已经反复使用了超过2年的BUG池,既可以快速记录需求,还可以快速标记完成状态。

解决状态由开发、设计师标注,需求记录由产品经理或运营来描述,并且以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模板话术套用。

小公司用线上表格,大公司用需求管理软件,毕竟需求池一定要有下面作用

第一时间通知到需求相关人员

快速标注与更新需求状态

与研发项目计划关联

会议记录、OA等关联

让需求池达到快速记录、容易查阅,而不是搞一个看起来密密麻麻的需求文档,极大的增加了维护成本。

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的需求管理工具,如下是 腾讯的tapd需求管理工具,你可以快速查看需求进度以及标注,但这对应的要求需求。

4.针对需求管理,容易把这两者搞混淆

在需求管理里面,产品经理容易把需求和BUG搞错,需求分为优化项目、BUG、新增需求、以及需求完善。

把BUG当做需求来做就会大大增加研发周期和资源投入,比如页面错乱或者文案不对,既属于BUG的问题也属于需要优化。

这样也难以提升后期的研发质量,导致开发缺乏管理

以上就是许多人把需求做错的常见场景。

B2B内容创作思路和传播矩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