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壁画损毁成因及其保护
山西古代壁画损毁成因及其保护
王岩松
中国古代壁画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壁画作为古代文化信息的物质体现,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墓葬以及石窟墙壁上的一种绘画。一般包括寺观壁画、殿堂壁画、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壁画遗存极为丰富,特别是古代建筑及其附属的珍贵壁画,位居全国之首。山西壁画以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真实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平陆枣园汉墓壁画;有规模宏大的太原王郭村娄睿墓北齐壁画和太原王家峰北齐壁画;有我国寺观壁画中现存时代最早的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有反映佛教内容世俗化,艺术精湛、年代确切可考的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和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有我国古代道教壁画的鸿篇巨制,堪称中国古代壁画之精品的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
然而,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却是相对薄弱的。绵延不绝的古代壁画,上启商周、下迄明清,岁月流逝,千百年来的兵燹战乱和自然破坏,使无数珍贵壁画损毁不传或流失异域他乡。山西古代壁画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保存条件差,大都漫漶斑驳,满面沧桑。这既有壁画本身的原因、天然原因以及人为的原因;又有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投入不足的原因;还有对壁画保护重视不够及理念偏差的原因。这些导致了山西古代壁画保护的落后现状,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改变这一局面,应该从科学管理和科学保护两方面双管齐下,同时进行。
一、古代壁画损毁原因
如何保护古代壁画,应首先对其损毁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据此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壁画是依附于建筑物、墓室以及石窟的壁体之上的,壁画和画壁休戚相关,由于年代久远,墙体本身被毁坏,壁画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时代、地域不同造成壁画损毁的原因和损毁状况也各异。损毁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因素:
(一)外力因素(天然因素):大自然的温度、湿度、微生物、阳光照射和气候影响,地震、火灾、洪灾以及不可预测因素。
(二)内力因素(壁画自身因素):壁体之附着不良,泥层构造引起浮起、脱落、崩塌、空膨、剥落、酥碱、裂隙等现象,颜料变色、起甲、褪色及颜料成分因素,还有其它影响壁画变质及修复的因素。
(三)人为因素:人为损坏、触碰壁画,参观人员的呼吸、人为空气污染、香火烟熏等因素。
古代壁画遭受损毁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而言,不外乎人为损毁和自然损毁两个主要方面。人为的损毁由朝代更换、战争、宗教冲突、施主“好善乐施”以及认识水平落伍等所致;自然损毁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所致,特别是各种壁画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地质环境、有害微生物、昆虫等因素对壁画的腐蚀、侵蚀,还有人类目前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雷电、洪水等等的损毁。
古代壁画既依附于壁面载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组织结构。古代壁画是复合材料类物质遗存,壁画的毁损直接受到壁画的画壁结构及制作工艺的影响。从工艺角度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壁画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就山西古代壁画而言,一般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1)墙体壁画的支撑结构,有砖墙、土坯墙。此为地仗层的附着体;(2)地仗层,即绘制壁画的壁面,是由麻筋、竹篾、棉花等调和泥土组成的灰泥层或泥层;(3)画面层,也即附着于地仗层之上的白粉层和颜料层,这是壁画的精华所在。也有一些壁画是直接将颜料层绘于地仗层上。以上三个部分层层相扣,互为依存。画面层依附于地仗层,而地仗层又与墙体相依为命;墙体依存于建筑物,建筑物又受制于建筑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壁画的存亡。山西壁画在这几方面,都程度不同地留下种种病害:墙体崩塌,地仗层大面积脱落、空膨,壁画泥层酥松、返碱,画面层起甲、颜料褪色、变色,壁画产生霉菌,壁画烟熏等。
在画面层上,所用颜料和作为结合介质的黏合剂的使用状况,也直接影响壁画的保存状态。颜料层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如果这一部分损毁了,那么整个壁画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古代壁画大多采用天然矿物颜料,也有少数天然植物颜料和人造合成颜料。矿物颜料性能较为稳定,比较耐久,不易变色。植物颜料和合成颜料都是易于变色和褪色的。壁画颜料的结合介质有鱼鳔胶、皮骨胶、胶矾等,颜料及白粉层用胶不当,胶质老化失去粘结作用,也是造成壁画损毁的重要因素。
另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煤炭储量大,风沙扬尘天气多,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废气、煤烟、粉尘等黏附、积聚在壁画上造成壁画清晰度降低,漫漶难辨;气候上,山西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过渡地带,蒸发能力旺盛,降水量小而不稳定,冷热干湿变化骤烈,对壁画造成很大危害,导致壁画损毁。
二、壁画保护方案
古代壁画遇有不同程度的残毁时,在实施维修保护措施之前,首先要对它的残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观察,然后依据检查的结果来制定维修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和施工计划,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和验收。
壁画保护是一项边缘性科学研究工作,跨学科、跨专业、文理交叉并重。既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结合,又是一门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技术科学。需要方方面面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沟通合作。要研究壁画的保护状况及所需采取的保护措施;向专家咨询、寻求技术援助和配套保护设备;加强保护的培训工作,以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科研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软硬条件配制,是壁画保护的关键因素。
壁画保护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案,可分实地考察、实验室试验、室内研究、整理与实施保护措施、跟踪监测等几项,并交叉穿插进行。
壁画保护应分四个步骤:
(一)收集有关壁画文献、档案记录
如:文献资料、测量、摄影、摄像、临摹资料等。
(二)壁画现存状况的监测
壁画现存状况包括:壁画所处环境、位置因素的分析调查、现在材质保存情况(曾接受过的保护、修复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术手段),现在破损的情况、墙壁壁质、颜料状况的监测等。
(三)壁画病害原因诊断
对壁画现存状况予以评估,用微量化学分析手段、微生物分离分析、普通光学显微分析观察、红外反射摄影、x荧光分析、红外光谱、色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分析、温度湿度监测、大气污染物监测分析、热辐射测量等,判断壁画病害的产生原因、机理。
(四)设立保护壁画方案、进行合理保护
根据以上三步确立保护方案,其原则首先应保证:(1)整旧如旧,不改变原状;(2)所选用的材料,尤其是化学材料,一定要有可逆性;(3)于壁画加固中不改变原画颜料的原貌。根据所要保护壁画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揭取、灌浆、机械固定、清洗脱盐、加固、回贴等保护手段。
山西古代壁画在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原地保护。就是在壁画所绘制的原址上进行保护。这一类壁画在山西所占比例最大,一般多为配合古建筑修缮而进行。如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及大同华严寺清代壁画等。
(2)异地保护。由于原址已不适合壁画的保护,需要迁建新址,全部建筑整体搬迁,壁画也随之迁移,采取揭取、迁移、复原的办法解决。有原地在永济迁至芮城的永乐宫元代壁画。
(3)博物馆保护。由于历史原因,壁画被切割、剥取,陈列安置于博物馆加以保护展示。有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稷山兴化寺元代壁画。
山西省遍布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古代壁画,是研究本课题的最好省份。从20世纪50年代的永乐宫搬迁以来,山西针对古代壁画的特点,进行了多处壁画的揭取、修复,加固工作,保护了近2千平方米壁画,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山西至今所修的壁画,多是配合建筑修缮进行的,一般为落架大修,这种方法,是按揭取、加固和安装的修复程序来进行的,而对于更为庞大的、需在原地保护的壁画,为人力、物力所囿,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壁画的损毁原因和状况是异常复杂、千差万别的,应采取不同的修复、保护方法,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施工方案,采取保护措施,预防进一步的损坏。
古代壁画既依附于壁面载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价值,从工艺角度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壁画制作工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山西壁画大多为干壁画,较之湿壁画(湿壁画的颜料因侵入画面深处而不易掉色)容易剥落,缺乏牢固性。就本课题而言,最关键,最繁重,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赴各地的考察、取样、搜集第一手资料。对古代壁画保护制定方案和采取措施,需反复酝酿、论证,不能武断地在原作原物上贸然试验,其不可再生性以及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复原则,要求我们在壁画保护时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所以,应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局部试验,也可根据历代壁画的壁面材料、绘画颜料和工艺技巧仿制壁画,在仿制品上进行试验。经验证效果满意后,再推广到其它壁画的修复中去。对抢救性文物壁画(面临倒塌或突发事故、事件,酥碱侵蚀严重,画面模糊而又价值较高的)应用可逆性材料进行抢救性加固,以便于以后揭取或修复,同时进行拍照、临摹等建档工作。壁画保护应遵循其“原位性”,即在原地进行保护,因为壁画离开了其“文化背景”,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其价值。在壁画保护工艺和方法以及修复材料上,既要继续发挥传统工艺的长处,使之得到总结、继承和提高,又要及时了解、掌握当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科研动态,善于学习和利用一切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壁画的科学保护水平,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