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你好,李焕英》口碑爆棚,电影背后的故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众所周知,由贾玲执导,贾玲、沈腾、陈赫、张小斐等主演的《你好,李焕英》上映后票房突破4亿元,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1分,成为春节期间最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之一,这是一部十分适合陪自己父母一起观看的电影,复古搞笑的同时,不经意之间就会让人莫名的鼻头一酸,这种温暖又充满力量的电影,让人很难不喜欢!

而电影大家讨论最多的则是贾玲饰演的贾晓玲,她不管是表情、眼神还是动作,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在日常人物对话里,也加入了很多小细节,尤其年轻的李焕英,在贾晓玲面前直言:“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幸福快乐就行了。”这一番话是贾晓玲没有想到的,在演绎这一场戏份时,想必也是真情流露!

娱乐媒体也是向来比较八卦,有记者也是联系到刘德华:你的小粉丝贾玲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已经上映了,你有没有看?对此,刘德华的回答也是很幽默:我一直在默默地关注,贾玲也是用电影的形式,讲述这个故事,这是她送给母亲的礼物,光是剧本就筹备了三年,真是精益求精!

随后,刘德华也是调侃:自己看完,就想给贾玲打电话!这也是让大家好奇,对此,刘德华解释:主要是想问问贾导,下次有机会能不能帮我编写一个角色,或者有机会找我客串一下也行!哈哈哈!这原因也是让大家笑翻,真的很圈粉!

荧幕中,这名长相喜庆的“小胖丫头”很好说话、天生乐观、好似永远不知悲伤为何物。
但实际上,任何喜剧的内核都有悲剧色彩。
离开贾玲苦心营造的“喜剧人”身份,真实的她有执拗、有脾气,心中满是遗憾。
对于贾玲来说,自己19岁那一年的秋天总是特别的。 因此在后来的时光中,她每提起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内心总是百感交集。
“大悲大喜”。贾玲习惯用这四个字来描述自己在那一年所遇的事情。 以19岁为界。 这之前,她没心没肺,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梦想;这之后,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永远离开后,她说: “我再也不会真正的快乐了,因为我的幸福永远缺了一角。” 隐匿于笑声之下,贾玲将自己的悲伤与无奈掩饰得很好,她说这是作为喜剧演员的德行。
作为中国喜剧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女喜剧人,贾玲如今取得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她良好的“路人缘”。 不同于其他人努力表现的完美人设,贾玲说,自己天生就是人见人爱的“小可爱”。 1982年,贾玲出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面还有个大5岁的姐姐叫贾丹。
在那个大家都不怎么富裕,可四处都洋溢着精气神的年代里,贾玲的性格中理所当然多了些乐天派元素。而在日后,这些都变成了她成为喜剧演员的天赋。 童年时,贾玲大部分的快乐都来自央视一档节目,相声、小品、评书、笑话,这些让她收获了喜悦,也认识了表演。 电视机里四四方方的舞台让她心生向往,她开始幻想,早晚有一天自己也会成其中大有名气的一员。 “我开始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的东西感兴趣。”
12岁时,贾玲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学鸟叫。成日里站在阳台上“唧唧喳喳”不停嘴,她觉得挺好玩,母亲却嫌她聒噪,问她整天学这些东西做什么。她眼珠子滴溜一转,脱口而出: “我在表演。” 兴许是看出了小女儿兴趣所在,尽管家庭条件很是拮据,母亲还是“斥巨资”给姑娘报了课外兴趣班。 当时有舞蹈班和表演班两个选择摆在面前。贾玲本想选前者,但招生办老师却在上下打量她然后说道:“身材五五分不适合跳舞”。 退而求其次,贾玲开始学起了表演。有点委屈,但她还是欣然接受了老天爷的安排。
小县城里学艺术是个稀奇事儿,因此她没过多久就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同辈羡慕她,长辈喜欢她,万众期待下,贾玲慢慢成长。 高考那年,自认为距离奥斯卡仅有“一步之遥”的贾玲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专业,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绩全落榜。 贾玲觉得丢人,越想越憋屈,窝在家里好几天,最终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再考一次。 “二战”中戏时,为了能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贾玲报了个“兜底”的专业——“喜剧表演班”。考场里贾玲信心满满,在每一个环节都超长发挥,看着面带微笑频频点头的主考官,贾玲内心狂喜: 这把稳了。 “我觉得,我日后一定能红。”

艺考结束后不久,中戏招生办拨通了老贾家的电话。贾玲不在家,母亲便顺手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老师用标准的播音腔说道: “贾玲报考的两个专业都可以录取她,请问戏剧专业和喜剧专业,你们要选哪一个?” 电话这头贾妈妈听得云里雾里,思考片刻后用地道的方言将“戏剧”说成了“喜剧”。 得知母亲将自己专业选错时,贾玲两眼一黑,差点栽倒在家门口的大水缸里。 “我年轻的时候跟欧阳娜娜长得一模一样。我怎么能去说相声呢?”

焦急中她拨通了中戏招生办的电话,可得到的回应却是“已经录入,无法修改”。彼时贾玲心中百般纠结,万般不甘,可为了上大学,她还是走进了中戏课堂,学起了相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喜剧”是母亲替贾玲选择的人生道路。 这或许是一个极具戏剧色彩的“乌龙事件”,又或许是冥冥中,母亲借着误会说出了对女儿最大的期望: 做人,一定要快乐。
贾玲的母亲曾说:“让别人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很多年后这句话成了贾玲做喜剧的动力。心怀这份使命,她从默默无闻走到今天。
如今,贾玲很想亲口告诉母亲,她当初为自己选下的路是正确的,可这却是她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
贾玲催泪作品《你好,李焕英》,看一遍,哭一遍:
进入中戏后一个月,贾玲用省吃俭用剩下的生活费为母亲买了件皮大衣。母亲试了试发现不合身,贾玲没在意,带着衣裳回了北京,想着“换个尺码,总有机会穿的”。
那一年,北京城里的秋风格外冷。贾玲顶着风走在路上,怀里还抱着准备送给妈妈的大衣,全然不知人生的生离死别,大多猝不及防。 在贾玲那次离家后不久,贾妈妈便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 “我爸在前面开着车,她(母亲)担心粮食从车上掉下来,就坐在了上面,没想到就掉下来了。”

母亲离世时,贾玲19岁。还未从考入大学的喜悦中走出,便一脚踏入了失去至亲的痛苦。 “我甚至想过要跟妈妈一起走。我和姐姐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快乐了,因为妈妈不在了。” 那件始终没能送出去的大衣,成了贾玲心头永远无法释怀的愧疚。
尽管日后她给予了人们无数的快乐,她正在一步步完成母亲口中“最幸福的事”,可她自己的幸福却永远缺了一角。 “幸亏妈妈走的时候我考上了大学,她知道我是名演员。不然她养了我那么久,现在连我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你说这多恐怖……”
后来的后来,那个曾经躺在母亲身边“吹牛”说一定会赚大钱的女孩,给姐姐和爸爸都买了房子。她的家变得越来越宽敞,妈妈却不在了。 越成功,便越思念;越幸福,就越遗憾。 这是贾玲19岁之后,全部的人生。
2016年,贾玲自立门户成立公司“大碗娱乐”。团队建成后创作出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小品《你好,李焕英》。 “成立公司是我生命中的大事,我想让妈妈知道。我也想让所有人知道,我的妈妈叫李焕英,她真的很好。”
彩排现场,因时间匆忙节目组未准备“卧室”的布景。对此,贾玲耍了目前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牌”: “如果今天卧室的道具没有,我就随便说一个相声吧,我不想演了。“ 那个有母亲的“老贾家”太过珍贵,她不想将就,也不能将就。

舞台之上,在那个虚拟的“家”中,贾玲与已经逝去15年的母亲开始了一场时空对话。 她“看见”了尚还年轻的母亲,用20分钟尽情回忆自己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最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咱家有钱了。”
“妈,那件买错的皮大衣我也帮你换好了,你穿应该很好看。”
“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我好想你。”
在小品的最后,贾玲问道:“妈,你怎么这么爱笑啊?” “李焕英”回答:“因为妈生了你啊。”
话音将落,灯光已暗。喜剧结尾,舞台之上,那些盘踞在生命中的悔恨与难过好似都有了回应,可这些都只是演给看客的成全。
因为对于贾玲来说,妈妈是永远的遗憾。 “过得不好的时候,我想躺到妈妈怀里。过得好了,我想和我妈一起分享,可是我妈享受不到那些,那有什么用呢?”
如今,贾玲将这个小品拍成了电影。她说,可以重来,何其有幸。 杀青那天她更换了自己的置顶微博: “妈,电影《你好,李焕英》杀青了。我厉害不?” 问出这句话时,贾玲的语气中一定满是骄傲。就像小时候她躺在旧屋里妈妈的身边,那时她也用同样的语气和“李焕英”说: “妈,我长大了,一定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