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探访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
看到中国港口博物馆组织的“探古寻幽”活动的通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在余姚,余姚于1949年划归宁波,所以这三个地方也可以说属于宁波。它们同属于河姆渡文化。2023年6月10日,我走进了这三处史前遗址,感受先民的生活,历史的沧桑。
part 1 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


政府出资建了一个大的钢结构的保护棚。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排桩式基础为特征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典型遗迹。旁边的架子上堆放着许多出土文物,大部分价值不高,但又不能随意丢弃。
出土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物都送到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应该是因为那边保存的条件更好,有利于文物的研究利用。


除遗迹外,还出土了多件特殊遗物,如象纹雕刻木板、独木梯、双鸟木雕神器、木磨盘、木豆形器、长剑形木器等等,它们为见证河姆渡文化各方面超凡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以及先民的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在遗址村落居住区周围出土多片人工栽种的山茶属植物根须,对其进行的木材切片和包含的茶氨酸成分等相关检测初步表明,它们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栽种茶树遗存。这一发现可能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
总体来说,田螺山比较小,没有太多的收获。

part 2 井头山遗址
这学期上的“宁波对外文化交流”这门课上,刘老师提到了井头山最大的意义在于把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也是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发现的贝丘遗址。而且那节课正好有马院的鲍老师来听课,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去井头山遗址拍的照片。想不到在学期末,我也能来到这个遗址。

井头山遗址发现于2013年,现在还在发掘中,没有对外开放,所以能有机会参观真的很幸运。也可以看出,一个遗址的发掘完成要花费多少的心血,要多少人共同的努力。考古工作实在是要耐得住寂寞。

进来首先看到地上摆满了蓝色的塑料收纳箱,箱里都是发掘出的贝壳,有许多工人正在进行分拣。上课的时候,同学问我贝丘遗址是什么,我翻出书上的定义——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来这里看到这么多的贝壳,对于贝丘遗址才是真正有了概念。以前这里就是海湾,是海洋环境变迁,让潮水退去,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也一直在迁徙。

在库房,我看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当时的人们的食物种类真的很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向海洋,可以吃牡蛎、海螺、蛤蜊等等;向附近的山上,可以捕猎梅花鹿、圣水牛、野猪等等。生活在山海之间,人与自然是那样地亲近,能真切地感受到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孩子,所以对于自然,古人是那样地敬畏。


下到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者的平时的工作环境。雨天是无法进行考古发掘的,只能在晴天阴天。在艳阳高照的夏季,在考古工地工作一小时只怕都要头晕了,真佩服考古队员的毅力。能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都有一种顽强的意志和极强的身体素质。

井头山的发掘是孙国平老师主持的,上学期孙老师来过我们宁大做报告,只是很遗憾那次我不在学校。这次来遗址现场,孙老师又去青岛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老师当面交流吧。

总的来说,井头山遗址代表的远古海岸聚落出现、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与河姆渡文化一起清晰和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沿海地区远古先民走向海洋、适应海洋、利用海洋及与海洋互动的奋斗足迹,表明中国远古海洋文化与内陆古代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古代中华文明。

part 3 河姆渡遗址
刘老师在课上说,他2004年第一次去河姆渡,油然而生一种感动,因为是在中学课本上见过的地方。河姆渡和半坡是初中历史要求掌握的两处遗址。老实说,我对于中学历史中关于河姆渡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其实本来这个地方叫黄墓渡,后来讹传为河姆渡。

第一次来河姆渡,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个地方环境太好了!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种荒无人烟只有一个个考古探方。它就在余姚江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古人临水而居,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不是没有道理的。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微风起处,淡淡花香,鸟鸣啾啾。绿树阴浓,夏日初长。活脱脱的江南水乡画卷,居然已经延续了7000年。更难得的是河姆渡这个渡口到现在还在使用,不时有渡船从水面上驶过,隆隆作响,昭示着自身的生机勃勃。

发掘现场展示区可以看到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青青草地上。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房屋和雕塑掩映在树荫之下,仿佛那些古人依旧在这里生活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筑结构便是“干栏式”,整体造型像一只大鸟,鸟是河姆渡先民的精神信仰。
博物馆分了四个部分为我们介绍河姆渡文化。
第一部分—— 沧海桑田
主要讲了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地层结构。七千年前的姚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大致与今天的西双版纳地区相当,这就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
在地层结构上,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年代为距今7000-5300年。这种用一面墙来展示文化层的方式非常直观。整个展厅成功运用了光影效果,一下子把人拉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第二部分——日出而作
稻作农业是河姆渡的一大特色。考古发现的稻谷有力证明了河姆渡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骨耜是河姆渡的典型遗物,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工具。石器也以磨制石器为主了,毕竟是新石器时代了。

陶器可以分为四期,从夹炭陶逐步向夹砂陶演变。夹炭陶是在烧制陶器时,将胎土中掺杂稻壳、稻叶、稻穗和植物茎秆,烧成温度为800~900℃;夹砂陶的温度则到了1000℃,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
这种台阶式的展览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真要给个大大的赞,因为陶器的分期是最难记的,二里头陶器的分期我背了好久都背不下来。
第三部分——湖畔人家
木浆很有南方水乡的特色。浙江发现最早的独木舟是跨湖桥独木舟(我在浙江省博物馆见过)。想象古人就这样划着木舟穿行在水上,经营着他们的生活。总觉得舟行水上,是一件浪漫至极的事。现在陆路交通已经大面积取代了水路,依赖小舟出行,真是奢侈而不可得。
第四部分——心灵之声
原始人在万物有灵的信仰支配下,普遍有自然崇拜行为。河姆渡先民的精神图腾主要是鸟和太阳。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和猪纹陶钵已经是河姆渡文化的象征了。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阴刻线条飘逸,颈项伸展自然,有飞翔的动感。钩喙、圆眼、伸长颈仰天、长尾和羽冠,是后世凤凰形象的重要特征,且雕刻完全采取侧面视角,和后世的凤凰形像一脉相传。

猪纹陶钵的猪整个造型形态逼真,四足蹒跚而行,头向前垂,双目圆睁,正在寻觅食物。长条形的腹部微微发鼓,身刻圆圈纹和叶纹。猪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与身腹上的图案混为一体,相当协调。这种艺术处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特和审美情趣的淳朴。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不仅猪的形象逼真,而且神韵天真。

关于河姆渡可以说的太多了,这里只是简单说了一部分。
我总以为史前考古是枯燥无趣的,很难发现有价值的器物,又特别辛苦,查找资料也十分困难。可是史前考古很可能会改写历史,颠覆我们的认知,因此它又特别伟大。一般的看法总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但是浙江境内的这些史前遗址为我们揭示了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古老灿烂的史前文明,同样构成了中华文明。因为自己是南方人的缘故,每次背长江流域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总会非常亲切,它们都是水滋润出来的文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