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梗塞,如有物阻:中医疏调气机、芳化痰湿治愈。患者牛女士,
咽喉梗塞,如有物阻:中医疏调气机、芳化痰湿治愈。患者牛女士,50岁。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漏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甘草。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漏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散(包)、桔梗、牛蒡子,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甘草。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以巩固。 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气”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的范畴,接近“物质”的概念,古人用以解释万物的来源与运动,逐渐形成了祖国医学最基本的医学概念之一。后由古代哲学家提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不同于一元论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气细划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气和五脏之气,根据来源可分为授于先天的“人气”、吸收水谷的“地气”、呼吸精微的“天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各“气”除了各自履行职能,更能相联系、互作用,共同承担、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形成“气机”,可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人体在生理状态下,气机运行流畅、平衡、自然,而当人体接触病因,易出现气机失常,如气的不足、运动逆乱、停滞不行、转化异常等病理变化而致病。各代医家认为,关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无外乎虚证者补益之,实证者攻伐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代的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养生要注重天人合一,平衡有度,多方面调养,方能形体与精神健全协调。 中医强调的养生原则主要有:顺应自然,即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和四时生长收藏规律;精神内守,即注重精神保养,调畅情志;以和为贵,即阴阳平和,脏腑经络气血中和;综合调养,即先后天并重,内外兼修。养生的方法主要有外避虚邪贼风、内调精神情志、食饮五味有节、起居劳作有常,和于术数调养等。国医大师张震开创的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强调以疏调气机为关键,疏调气机能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已发生的疾人体气机升降运动,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灵枢·百病始生》所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提示一旦因忧怒情志过激,则容易引起气机上逆、气机郁滞,经络不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导致血瘀,最终造成气血津液凝聚成块的异常,导致积病内生。这是《黄帝内经》中关于气机运行障碍导致积病的论述。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而《圣济总录》云:“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即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为肿瘤类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即是疾病发生的常见外因。气能行血、行津,血可载气。若气机失调,血运失常,则形成气滞、血瘀、痰饮等实邪;气滞、血瘀、痰、饮蓄积日久,可郁而化热,邪热入血又可致血热。《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后邪气踞之”,即正气亏虚是肿瘤类疾病发病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