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读书笔记与感悟(一)
前言
幼儿时期形成“生活方式”,并根据此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那么人生目标也不同。所以,研究心理的过程,要以每个人的心理经验为对象。因而,阿德勒将其心理学成为 个体心理学。
理解人性本质过程中,纠正自身错误、不断完善自己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方法。
每个人过着孤僻的生活,因此没有一个人非常理解人性。无法充分与同胞接触,因而对待同胞的行为经常被误解,对同胞的判断也经常错误。原因,没有充分理解人性。
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童年早期产生出来的。一个人整体的人生观,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生观中隐秘的目标,与其成年后的人生观完全相同。从精神活动的角度看,一个人并没有任何改变。某些心理现象的外在形式、具体表现与语言表达可能不同,但其基本原则、目标、动机,即引导精神生活去实现其最终目标的每个方面,始终不变。
成年人身上的种种特点,就是这个人童年经历的直接体现。
很少有人能够改变自己在童年时代形成的行为模式。虽然成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大不相同了。一个人在成年之后改变得了态度,并不一定表示其行为模式哦也改变了。精神生活的根基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人在童年时代与成年后都会保持相同的行为原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从未改变。
儿童的精神生活,就是眼睛一个人刚出生的那几年。
一个人的所有精力,必定都适合于其人生态度,必定都适合于其人生模式的构成。同一个种经历可能存在诸多不同的诠释,从而某一次经历当中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纠正,这样的方法就改变不了一个人。而我们看到的所有改变那,都只是表面的改变,毫无意义。(比如:恶习改掉后又出现了)
精神生活
自由本身即能造就伟人,强迫只会扼杀于毁灭。
影响到精神生活的根本因素,在儿童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固定成型了。儿童会在这些基础之上形成一种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在日后可以修正,受到影响和转换。各种各样的影响,很快就破事儿童形成一种明确的人生观,并决定了儿童对人生带来的诸多问题作出自己独特的反应。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在其婴儿时期就可以看出端倪,这种看法其实并没有错的离谱。这恰好说明了人民警察人物性格具有遗传性的事实。
(例如,人生七年)。孩子能力的每一种表达,都适合于他的思想。那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儿童来说,整个世界必定显得非常阴郁和沮丧!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一个人为什么只有让自己处于特别版有利的条件下,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这些有利条件,都是社会生活给他的。
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由这个人对整个人类的价值决定的。将一个人与那种利息的同胞形象进行比较:这种理想状态的人,会用有益于整个社会的方式去克服自己面前的使命与困难,会让自己培养出很高程度的社会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