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夏王朝觅踪(第六集)学习记录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出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持续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成熟的甲骨文出现于商朝,书写的不方便及年代久远,对夏朝的记载少之又少,现今关于夏朝的记载多流传于神话故事中。这造成了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令很多人存疑,西方史学界直接不予承认。本集中,通过考古事实及文献记载等对夏朝进行了描述,虽然还不够清晰,但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大禹治水传说。在河南省禹州市,有一座禹王庙,供奉着大禹,是夏朝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传说古代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怪兽--蛟龙作祟,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造成家破人亡游离失所。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蛟龙制服,并将其中的一条禁锢在一口八角井中--禹王锁龙井。人们便在井上塑像立庙,世代感谢禹王恩德。
关于远古大洪水的传说,不仅出现在中国,在国外很多文明起源记载中都有传说。如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人,但人做了坏事使上帝降下洪水予以惩罚。远古的洪水泛滥肆虐,关乎生死存亡。在中国认为洪水是一种灾害,是可以治理的,而是国外,只能是逃离躲避,中外对待洪水的态度不一样。《史记 夏本记》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治水能手,在舜朝代,鲧没能治服洪水而被杀掉,于是治水的重任落到了大禹身上。禹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对洪水变堵为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说明大禹治水很投入。大禹的精神就是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在四川汶川的羌族流传着一种禹步舞,是模仿大禹治水时受伤的走路姿势而形成的。在每年的六月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现在汶川依旧保留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治水的成功,大禹得到信任和拥戴,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把原本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使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就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在会稽山上仍存有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很多后代帝王都亲临祭祀。
大禹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大禹作为五帝之一(颛顼、帝喾、尧、舜、禹),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华儿女所崇敬。
启母石传说。在河南登封市万年峰上有一巨石,当地百姓称为启母石。相传是大禹与涂山氏所生儿子夏启在此出生。大禹治水时,涂山氏怀上了禹的儿子,大禹变作黑熊治水,涂山氏看到受惊吓化成了巨石。大禹赶回来大喊“归我子”,石破东方而启生。
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在启母石前建神道阙,记载禹在临终前,按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传位给东夷人首领益。然而益的威望和能力远不及启,启及夏氏族众也甘心权力外移,于是启发动判乱取代了益,并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传统开始确立。由此邦国联盟正式转换为真正立意义上的国家,国即是家。
后羿射日:历史传说中,上古时期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以至于江海湖泊干涸,农作物枯萎,人们遭遇苦难。后羿挺身而出,奔跑于崇山峻岭之间,追逐太阳,用弓箭逐一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苍生,大地恢复了生机。
在中国很多地方,后羿成了农业的保护神。江西婺源市效的村庄里的傩舞大戏,表现的就是后羿射日,祈祷后羿帮他们赶走烈日,风调雨顺。
《史记 夏本记》中记载的后羿射落的不是太阳,而是太康。后羿是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由于夏朝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带领部众,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朝。太康失国及后羿代夏。
二里头文化。1959年开始并不断发掘后,证明了夏王朝的存在。二里关的位置与文献里记载是相一致的。二里头是夏代后期都城,达9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估计需8万人用3~4年的时间才能建成,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挖掘出的陶器上有很多刻符,应该是商代甲骨文之前的初始文字形态,可惜都是单个的,形不成语句。这些刻符与距二里头10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荔波县水族一直传承的文字极其相似,能破译出个别的刻符。通过发现的墓葬中陶器多少,表明墓葬是有等级的,可能当时已产生了一套礼制,虽然与后代相比,还不是很严格,礼制本身也是逐渐形成的。还出土了由2000多片绿松石摆成的龙。
文献记载,夏桀在位时,内忧外患,邦国离散,夏桀残暴,商汤发动进攻,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灭亡。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有470年的历史。共经历了17代王,大禹是第一位,夏桀是最后一位。
根据碳-14的年代测定和文献记载的年代对比,有一百多年的差距。只能说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新砦遗址的发掘则弥补了年代差距。
新砦文化:在离启母石不远的河南新密一带,发现了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存--新砦遗址。据鉴定,应该是夏启至少康所处的夏朝朝代。新砦遗址表现为三个时期,下层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中间层是新砦遗存,上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年代。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据文献记载年代和遗址测定的绝对年代比较为吻合,极有可能一段历史就在新砦发生。夏朝在启后,经历了一段动荡年代,来自东方神秘部落东夷将夏朝的统治从太康手中夺走,也就是“太康失国”事件。神话中的东夷部落首领就是上古时期的英雄后羿。1999年,新砦发掘出的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饕餮纹陶器盖上,兽面纹的主题文化来自山东龙山文化晚期,是东夷族最高等级的权力象征,出现在新砦遗址中,进一步证明了新砦遗址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文献记载,后羿带领部落统治了夏朝当了王后,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夺取了王位。此时,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少康,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投奔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并取得权力。在寒浞渐失民心时,少康带领夏部落余众起兵攻打寒浞,收复了夏朝,也就是传说中的“少康复国”事件。
尽管对夏代的考古取得了巨大成果,在二里头、新砦得到了许多的考证,但仍没有任何实物能够证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所在,更没有关于大禹建都的实物证明。而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参考。
王城岗遗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遗址,是比新砦文化早的故城址。据推测,可能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有关。最初发掘出的城堡面积太小,是个小城。而2002年再次发掘,找到了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城。从年代上看,大城晚于小城,经碳-14测定,大城的年代正好与夏代的始年相符,应为禹都阳城所在。而小城应为禹的父亲鲧所筑的城址。
夏朝的面纱正在徐徐揭开,历史长河仍在奔流,最终将汇入未来浩瀚的海洋。夏朝的历史尽管还没有完全清晰,但对夏文化的复原和揭示将是几代甚至是几十代人的事情。目前的考古工作和取的成果只是一个开头,远没有终结。
考古使遥远的历史逐渐与我们接近,尤其是远古年代的历史。寻根之旅不会停息,因为在遥远的古代蕴含着我们现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中国文化的许多源头可以追溯到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