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欧洲匈人史——风俗:匈人与匈人马

匈人:
根据马塞里努斯、普里斯库斯、哲罗姆、约丹尼斯、丹尼斯、佐西默斯和普里斯库斯等古典作者的描述,匈人的长相与当时的欧洲人迥异,他们身材矮小、四肢强壮、脖子粗短、鼻子扁平、体毛稀少、马塞里努斯用“身材畸形”来形容他们,并且称之为“像是长着两条腿的野兽,或是桥梁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雕像”。
此外他们有两项在现代人看来过于野蛮的习俗。
根据马塞里努斯的描述,匈人的孩子出生以后,他们的脸颊就会被刀刃深深地刻划,疤痕能够阻止胡须的成长,这样他们成年的时候就会像阉人一样长不出胡子来。
(UP注:阿提拉死后,其部将也用刀划伤面部,那么后者的这种行为应该属于亚欧游牧民族的蛈面习俗,并非匈人独有》,希罗多德记载斯基泰人这种蛈面行为,无独有偶,例如《后汉书·耿秉传》记载“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斴面流血”,但这并不能作为匈人是西迁的匈奴,因为这只是亚欧游牧民族一种共有文化,而在许多其他的文化方面二者相差甚远。)
另一项习俗是缠头,约丹尼斯和高卢诗人西多尼都描述过匈人有缠头的习俗,这样他们的颅骨就会被人为地拉长。
(UP注:缠头在整个历史长河里,缠头也不是匈人的一种独特的风俗,无论是我国的新旧石器时代都有出土因为幼年缠头而变形的颅骨,只是在亚欧大陆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缠头作为一种野蛮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但是,作为封闭地区,部分美洲原住民在亚欧大陆进入文明社会时却也保留着缠头习俗,比如之前网上吵得很热的“帕拉卡斯头骨”,很多人把那些头骨当成外星人头骨了,实际上就是缠头习俗。)
匈人马:
匈人的马是一种矮小丑陋但是耐力非常好的马匹,这是从马塞里努斯的描述里知道的,但是我们具体并不知道匈人骑的马匹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但至少对于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罗马人来讲,那些只在草原上养的马都被他们认为是劣马,像是斯基泰马,那样腿短头大,或者像是默西亚马那样,毛茸茸的,鼻尖低垂。
唯一对匈人马正面评价的是韦格蒂乌斯,就是写《兵法简述》的那个,韦格蒂乌斯说野蛮人的马(UP注:既包括匈人也包括日耳曼人)耐寒,一年四季都可以放养在牧场上,不需要马厩和医疗。反观罗马的马身体太娇惯了,虽然罗马的马聪慧、温顺、性格品质高贵,但是没有良好的庇护所和马厩就会经常短命。
韦格蒂乌斯几乎把匈人的马匹放在了战马的首选,它们首先寿命很长,并且具备耐心、毅力和忍饥受寒的能力。韦格蒂乌斯自己可能也有几匹匈人马,他对匈人马的描述是很细节的,匈人马有一个大的且有弯曲弧度的头部、眼睛突出、鼻孔狭窄、脖子粗硬、颈鬃下垂,背部弯曲,尾鬃浓密、膝盖的力量很大、蹄子小而宽,身体棱角分明,臀部和背部的肌肉并不发达,并且这种身材倾向于长而不是高,且骨架粗大
根据马塞里努斯的描述,匈人的鞋底没有硬底,导致他们行走起来不是很舒服,所以他们很不喜欢徒步,匈人几乎整天都是待在马上的。匈人在马背上从事一切的日常活动,吃喝或者做生意都是在马背上进行的,开会是在马背上开的,甚至睡觉也是在马背上睡的。
并且匈人骑马的姿势也比较奇特,犹如女人(UP注:这个像女人应该就是所谓的那种“侧鞍”,一般认为这是近代欧洲淑女们因为劈叉骑马不雅所以才发明的,实则不然,早在古典时代,南俄和高加索地区的萨尔马提亚人也就经常骑着侧鞍,毫无疑问,这种东西对骑术有更高的要求,匈人来自亚速海以北的地区)。

罗马人认为匈人和阿兰人的骑术是无与伦比的,不过他们没有马刺,所以想要让马加快速度还是得用鞭子,马鞭在许多匈人墓里都有出土,但是马镫这个——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出土,可能是因为他们是用易腐烂的木头或者是皮革制作的,但是要想反驳这个也有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匈人之后,日耳曼骑兵们并没有使用过马镫。
不过这里倒是有另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之前我们说匈人的鞋子是软底的,所以他们不喜欢步行,那么这个是因为匈人做不出硬底的鞋子吗?似乎不是。这种这些鞋是符合了骑兵需要的,十世纪的马扎尔人也是穿这种的,这种鞋子的鞋底柔软且容易弯曲,所以鞋子就可以很容易地流进近乎圆形的马镫中,牢牢地固定在马镫上。
不过从墓葬可以得出另一个东西——马鞍,匈人马鞍是木质的,因为我个人对这个东西并不感兴趣,所以就只是顺便一提了。
匈人也会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标记他们的马,比如说当有几个家庭,几个宗族或者说几个部落在同一片草原上放牧的时候,自然要标记一下牲畜。比如说在耳朵上打个孔或者在肩膀或者后腿上烙一下小印记。举两个例子,阿尔泰山那边帕兹里克高地库尔干人就会在他们的牲畜上留下圆形痕迹,里海东侧Manyshlak半岛上的吉尔吉斯人会在他们的羊身上留下三角形痕迹,并且在他们的马耳朵上剪出一个口子,一些萨尔马提亚人的壁画也显示了他们马匹被进行标记的地方。后来的突厥人或者蒙古人,从西亚到东亚,这种做标记的方法一直都是一种普遍的方法。不过,匈人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并不多,目前尚且不知道他们会用何种方式标记自己的马。
目前没有证据匈人骑的是什么马,但是根据草原的习惯,大部分匈人骑的应该都是阉马,否则雄性之间互相争斗,雌性就会受惊然后跑掉,就不可能在没有围栏的情况下饲养数量大而温顺的牧群。
古典文献里关于匈人马车的记录很少,基本上只有马塞里努斯的一句话、普利斯库斯的一句话和格里卡的一句话。
马塞里努斯说匈人不从事农耕也没有房子或者是什么固定居所,跟流犯一样到处跑。匈人妇女在车上与丈夫同居,生儿育女,一直把孩子养到青春期(UP注:这点似乎和阿兰人差不多,马塞里努斯说阿兰人男子在车上与妇女交合,婴儿在车上出生长大)。
普里斯库斯提到匈人的马车αμαξαι,上面有浮筏,用于通行沼泽地。
格里卡关于匈人马车的提及是在 lorus Mauriacus战役,第一天晚上,阿提拉撤退了,退回到营地的栅栏,并且用四轮马车加固了营地。
普里斯库斯没有提到是如何制作浮筏的,也没提及是用什么东西制作的以及浮筏多大多少,但是材料肯定也就是木头、柳条或兽皮这样的东西,如果这些能装备浮筏的αμαξαι马车是那种重型的四轮马车,那么其实很难想象匈人会用这种东西来拖累他们迅捷的骑兵。所以那些能装备浮筏的αμαξαι马车可能是两轮的。
此外,在四五世纪的时候用马车作为防御手段也不是匈人独有的,韦格蒂乌斯说过所有的野蛮人都会把他们的马车围成一个圈,然后安全地度过晚上。哥特人也会组建carragines。
目前还没有匈人马车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