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善恶之源

2023-07-25 09:01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善与恶的本意源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主观道德的评判,而是对事物所处环境对事物自身发展的有利与有害。这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不是纯粹道德的批判。它们演化为现代道德的批判是对善恶本质的远离。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能明白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本质,说的是人出生后环境让人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事实上,每一种环境对人发展是不确定的,善恶也会在发展中相互转化。所以孟荀之论就是理性的讨论。 但是当理性被感性超越后,善恶的讨论就变成了情绪的对立,而不是客观的分析。一个人对于万事万物的观察体会是既要走进其中,又能跳出其中,方能知晓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当善恶变成了情绪的对立时,显然是置身其中而难查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常常会对过度的情绪宣泄感到后悔,是因为我们没有体察到事物的全貌而做出了不够深刻的决定,将来会改变历史命运的。 不是说人应该抛弃感性,而是感性与理性的状态不能差距过大,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判断或者不得人心的决定。为什么《道德经》中既有宇宙观的深奥,又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就是因为我们活着既是感性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中国哲学向来是有这样的倾向的,但是先秦之后中国哲学在总体上的理性思维就被感性超越了,当然后世对于古典哲学的理解会顺着时代的大流而行,因而部分理性的声音淹没在了感性中,以至于这股声音越来越微弱。到了近代接受了西方思想后,才开始有所进步。西方哲学在先秦同时期也是理性与感性同住的,但是分裂的小国小邦的政治状态与遵守相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战争频率,引发了生存危机,使得理性必须战胜感性才能存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哲学不得不将理性提高到绝对程度上去,于是产生了以绝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继而引发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绝对理性的思考后来引发了巨大的世界战争,让欧洲哲学重新又回到感性的人文关怀上,使得社会的理性与感性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现代法治是西方社会的理性产物,但是依托于资本逻辑的绝对理性之上,势必造成法治体制的冗杂和繁琐,让资本逻辑中的弱势群体得不到保护,加剧社会矛盾,拖累社会文明进步。 因此,如何在理性与感性的批判中找到它们合适的平衡点,是这个社会应该反思和讨论的重要问题。这就又回到最基本的善恶观念中了,只有保持合理正确的善恶观念,既不置身事外,也不置身其中,把自己当做一个第三者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当我们身处利益之中就很难摆脱对既得利益的束缚,当我们置身事外又不能对矛盾双方做出合理选择,只有成为第三者才可以将事物的全貌分析出来,认识到其中利弊,那么就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了。 当然,第三者是要能够真正不参与利益而客观分析是需要哲学修养的,因而第三者当得怎么样就看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的程度了。

善恶之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