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相关信息总和,毫米波nsa、sa移动手机设备网络以及华为高通等中美设备相关信息

首先,搞清楚5G的全网通制式。全网通5g应该为2g3g4g5g
(其中5g需要包含5gnsa,5gsa以及5g毫米波)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5g全网通。虽然毫米波不是中国主要推行的,但是未来毫米波的延伸技术和前景可以拥有远超于sa的应用领域。(下面有分析报告)
在其次4g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推广开至于那些所谓的普及,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网民只有6.49亿的时候说出普及5g的话更是啼笑皆非。对于移动网络需求最为大的手机网民仅仅有5.57亿人。剩下的接近9亿没有手机上网的人是否用上了2g3g4g5g?想必大家都清楚不是吗?

这里讲讲我对5g的看法。
毫米波(包括衍生品)肯定会成为全球的发展方向,而sa恰恰是最为浪费的东西。了解相关应用场景都能明白,在电子领域VR、虚拟现实、物联网、无人驾驶等这些东西作为高新技术。对于高速网络反而是没有太高需求的。一项项自己去剖析物联网真的需要5g吗?无人驾驶真的需要5g吗?VR真的需要5g吗?虚拟现实需要5g吗?这些东西咱们一个一个说说
1,物联网:当前物联网设备几乎全是室内用品,而采用5g移动网络的意义是什么?你家里的WiFi是太贵了吗?还是有什么家用产品需要超高速移动网络了?有请在下面评论区说说什么东西需要移动网络。此刻咱们引用一下站内视频,王自如的未来之家理念是需要5g去支撑的吗?

接下来物联网的工厂肯定有人提出(下面报告也有详细解释,不信我自己去参考参考)关于工厂,大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并且节约能源成本和故障率。先不说人的就业岗位被侵占的社会问题。5g的连接和网线的连接是一个量级吗?不管是网络延迟还是抗干扰性甚至是成本以及可靠性方面有线远远强于5g。而且如果你是饮料工厂,你需要5g干什么?去开厂区直播吗?
这下说说医疗领域,5g应用还是面临工厂的问题,可靠性,抗干扰性都不能完美解决而且花费成本更加高昂。网线便可以保证低延迟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拥有超高的专线速度和超强的抗干扰性。就好比是蓝牙耳机音箱去比有线耳机音箱。你说无线音质好于有线吗?还是传输速度有绝对保证?


2,无人驾驶:对于无人驾驶方面,需要5g的场景是什么?根据tesla的实际上路测试来看需要5g是必要条件吗?

难道真的不是车厂车机技术不过关吗?相关电子芯片处理能力的问题吗?以及国情问题吗?并不是5g因素吧。
3,VR:这东西现在也不能作为一个必需品而且目前是依赖于超高速局域网连接电脑而且在当前设备高昂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是可以普及的短期目标。
而且如果这个VR用5g可以实现难道不是你先要有一个VR设备吗?再来看看VR的使用场景,并不是户外而是WiFi的情况吧。


以上的图反映出来的问题弄清楚了就会发现了。不要以为现在是人人买得起设备的时候。
最后说一下运营商的套餐你们都订了多少价位的,又包含多少流量呢?最高移动网速你又跑了多少呢?
报告报告报告报告报告报告

以下引用一份实际报告概述,不代表本人的观点。
{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要想让5G发挥作用,SA(5G独立组网)一定是目标架构网络,所以我们希望SA越早越好。中国政府也很明确,明年1月1日开始,5G终端必须具备SA的模式。所以明年1月1日开始NSA(非独立组网)的手机就不可以入网了。所以我们希望在技术发展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快技术的成熟。” 之后,网络舆论开始对SA和NSA的大量报道,并宣称NSA是假5G,SA具备先天优势。诚然,如果PPT都能够兑现,SA确实非常好,但问题就在于PPT能否兑现。 SA应用能否兑现目前存疑 NSA的优势是前期5G组网成本较低,缺点则是不持支uRLLC、mMTC场景。而SA缺点是贵,但优点则是能支持uRLLC、mMTC场景,而这是NSA所做不到的。 然而,就物联网和低时延两大类应用来说,其PPT能否兑现是值得怀疑的。 以物联网来说,现有物联网主要是追求长寿命,放一个物联网节点在那边肯定不希望1-2天内就去更换一次,且大量应用都是低速、小数据量的通信连接。这样的需求根本不需要5G,用2G、3G、4G就行了。 以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案例,ofo自行车智能锁为例,其使用的NB-IOT其实就是华为和中国电信北京公司一起搞出来的简化版、删减版的4G,也就是各种信令的规定大大简化,物理基础上就用4G,而且只需要用很小的通信容量。根本就用不到5G。无独有偶,此前,国内运营商进行了物联网芯片招标,中标斩获大单的物联网芯片用的就是2G。所以物联网,至少当前的物联网和所谓万物互联,和5G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物联网应用虽然被炒的很火,但从实践上看,只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比如浙、粤两省,NB-IoT有规模应用,但在内陆地区,NB-IoT网络激活率降低,某省某运营商的激活率只有5%,也就是说95%的节点还处于闲置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上费用问题,除非资费大幅降低,否则除了不差钱的土豪单位,走量的民营行业恐怕会缺乏应有的动力。毕竟,一个项目部署成千上万个的设备,就是闲置不运维每年都要十几万、几十万,费用太高,缺乏性价比。一些公司恐怕会优先选择免费的或者基本没什么成本的部署模式。 即便上行业应用,NB-IoT也遭遇滑铁卢,比如电力行业。电力公司和某省某运营商合作建设了NB-IOT抄表网,但经过运营后发现,NB-IoT缺乏定制性,维护费用也比较贵,之后电力公司干脆自己建电力通信专网了。可以说,在全国很多地方NB-IoT处于高度闲置状态的情况下,用覆盖更差,成本更贵的5G去搞物联网,商业前景着实一般。 低时延也是类似,虽然一些专家言之凿凿无人驾驶、智能工厂必须用5G,但谷歌、百度无人车到处跑,哪个需要5G?何况把5G和无人驾驶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模式是"瘦终端"模式,做出决策是在遥远的服务器,这种做法是存在极大隐患的。用5G网络来搞无人驾驶,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人为创造了黑客顷刻间把现代社会彻底打乱的空间。 智能工厂也是类似,大家的工厂肯定是专线的,不可能接入公共网络,而且为了避免无线信号的干扰,工厂中往往是能用有线就有有线。 一位朋友介绍,“我这里有个清华的小朋友,被派去MWC 上海展看了一圈。回来说:我有个很大的困惑,大部分都是3G 4G时代就在吹(无人驾驶除外,但无人驾驶这个小朋友也承认看起来越来越难兑现了)的,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这些东西4G时代就可以跑,那么问题来了:搞了十年了,在3G、4G也可以容纳的东西,没有做起来,为什么你宣称搞了个5G就能做起来呢?” 另外,低时延并非与5G挂钩,低时延主要是改造核心网,与无线侧关系不大,对4G核心网等部分进行改造,也能完成低时延任务。而且4G基站信号覆盖是现成的,如果对低时延真有那么高要求,对核心网进行改造用4G基站完成无线覆盖才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毫米波只能解决“最后100米” 由于5G的频谱利用率相对4G没啥提升,因而选择高频扩容,用大带宽获得高网速。然而,低频资源非常紧张,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占满了,所以只能往中高频发展。中国由于体制优势,在中频清理出500M左右的带宽部署5G。美国则因为中频被占用,选择直接上毫米波。 由于电磁波频率越高,覆盖范围就越小,因而,中国使用2.6Ghz、3.5Ghz覆盖能达到300多米,而美国直接上28Ghz,覆盖只有180至190米,而且信号穿透能力很差,一进建筑物就没信号。 不过,国内诸多专家公开表示,5G未来最终的目标将使用毫米波。原因就在于中频频谱资源不足。中国有体制优势,但也只是拿出500M左右的带宽分给三大运营商,平均每家只能分到一、两百兆带宽,而在设备商的跑分测试中,往往是使用了几百兆的带宽。 因此,为了达到PPT中的5G网速,就必须使用毫米波获取大带宽。不过,在毫米波方面,美国相对于中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核心器件上,美国优势非常大。 对于毫米波,铁流认为,如果无法通过天线技术革新等方式彻底提升毫米波的信号覆盖范围,那么,5G毫米波只能解决“最后100米”,成为现有通信网络的补充,而不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