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把控运动负荷,确保安全健身?
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很容易造成过度疲劳甚至出现运动损伤,运动负荷过小,则起不到显著健身效果。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相关专家提示,运动负荷就是运动量,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次共同构成。由于每个人体质状况、运动习惯等不同,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及运动后的恢复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跑5公里,有的人跑起来很轻松,一会儿就跑完了,而有的人要么跑不下来,要么咬牙坚持跑下来,第二天起不来床。科学运动一定要学会根据自身情况把控运动负荷。
为了科学地控制运动负荷,确保安全健身,以下是一些建议:
01)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了解自己的适宜运动强度区间很重要。可以通过测量极限强度或计算运动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一般来说,将极限强度的60%至70%作为日常锻炼强度是比较合适的。
02)把握好运动时间:在相同运动强度下,运动时间越长,身体消耗的能量越多,对身体的刺激也越大,恢复时间也会更长。因此,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长非常重要。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其中达到运动强度的累计有效运动时间应保持在10分钟以上。
03)控制每周的运动频次: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来说,建议每周进行2次运动。随着运动习惯的养成,在保持运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频次,以增加对身体的刺激,从而进一步提升运动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调整运动负荷时,运动强度、运动频次和运动时间这三个因素不能同时增加。因为任何一个因素的增加都会增加对身体的刺激,同时增加三者容易导致运动过量,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建议按照运动时间、运动频次和运动强度的顺序逐渐增加,并保持闭环进行。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适宜的运动强度、把握好运动时间以及控制每周的运动频次,可以科学地掌控运动负荷,从而确保安全健身。记住,在开始任何新的运动计划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教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