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民族星光实践团之走进连山壮族
经历这几日的三下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清远连山壮族的日子。
壮锦是中国四大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壮锦是由壮族和瑶族的民族特色构成的,首先来到清远福堂的壮锦生产基地,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钱清华老师向我们介绍,壮族现在的服装随着时代的迁移,逐渐汉化了,而且纺织的布料随着科技的进步,质量逐渐柔和。据传承人介绍该生产基地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展示纱线纺织成布,形成布的同时设计壮锦特有的团,由布裁剪缝纫成壮锦的服装,形成一个体系。从而可以看到工程的复杂又繁琐。 随后传承人带领我们去二楼访问壮锦展示服装的博物馆,那里的楼还没有建设好,内部布局弄好了,展示了各种不同的服装,有古代到近代,有近代到现代,一个服装演变的流程。传承人谈到,以前的纱线一般为棉和麻,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进步,纱线有了氨纶和混纺的纱线出现,她们制作所形成的服装舒适程度越来越好,但是她们在壮锦比较有名的是服装设计,她想在其他地方能发展,她计划把该地的生产基地和服装展示博物馆展示56个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让中国56个少数民族来到这里都能看到她们的服装有她们自己的民族。
传承人带我们来到植物园参观,跟我们介绍了植物的作用,有织布纤维的,还有染色的。不仅要了解到纺织类纤维的特点,还了解到植物生长的根源和生长特点。我觉得照顾植物生长瑶考虑到水的质量、天气气候和除草杀虫等等一系列的植物打理,照理好植物才能把植物的特点发挥出来,从而运用到织物上面。
传承人和我们讲解了壮锦服装的演变,由原始的黑色单调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服装的种类逐渐增多。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服装逐渐汉化了。但是传承人说他们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服装类的,服装有民族特色的特点,衣服上的设计最在于设计的特色。服装大部分有黑色、蓝色、红色的元素所在,我就知道是壮族的服装了,再加上服装的头饰一般都是以藏青色为主。服装设计的过程需要一道繁琐的工序,后期加工的设计,不仅要突出民族特色还要衣服服帖。
纱线编制成布的一道工序,布不仅有图案还有他们设计的图案,每根纱线都是他们日夜劳作手工编织的布,满满的心血在里面。手工业大部分都是手工编织制作的,可以想象到他们的不容易。每根纱线还要仔细观察摆放的位置,有错的地方可能影响布图案的美观,还有色彩搭配不协调。
经历一系列的制作工序,从壮瑶族中提取到他们少数民族的特色增加到生活用品包装的图案,有小扇子缝制壮瑶族的元素特色,从而了解到该当地的民族特色,他们可以从这些方面传播他们民族特色,反映出我们民族团结特色。 从纱线编制成布,布后期处理,设计服装,植物打理,设计产品包装这五个方面,每个工序都有繁琐又复杂的工序,每道工序背后都要付出很多时间心血去打理,壮锦之所以历史悠久,离不开这些工序的传承,希望有喜欢壮锦的爱好者,可以把这项非物质遗产文化好好传承,传承人要把这种工序好好保留下来留给下一个接班人,可以促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