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乡村振兴,蝶变展新颜
中国青年网青岛8月14日电(通讯员汪圣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8月11日,青岛科技大学“融合富民,德育乡村”乡村振兴调研团一行5人前往青岛市黄岛区王台街道和六汪镇,围绕乡村五大振兴,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借此次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聚焦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新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了,才能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强大、农民富裕。调研团一行就徐村村庄产业情况展开调研:徐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如:徐村芋头、徐村蜜桃等,同时盘活闲置资源,流转土地,种植高端水果等,但仍存在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徐村实际情况,调研队员们提出实施旅游+模式、打造民俗示范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等合理化建议,在丰富文化产业渠道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走入国内唯一一家纺织机械博物馆——王台纺织机械博物馆,调研团一行接触到了王台的“母亲产业”——纺织机械产业。队员们通过亲手触碰感受每个阶段纺织业的产物,从木梭到现代化喷气织机,纷纷感叹祖国纺织业进步之快,实力之强。调研团在了解王台纺织机械发展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纺织机械产业的辉煌成就。
图为实践队员在了解纺织机械产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岳霖 供图 引进优秀人才,吸收乡村“新血液”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实践队员们在参观甜桃果园时,恰巧碰到了果园主人。借着身边的桃树,果园主人和实践队员们交流起种桃心得和相关种植知识。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得到,徐村十分重视人才引进,聘请了青岛农科院研究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姜林教授,为新村农产品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此外,徐村还引进5位画家落户,并成立了五处画家工作室。队员们通过调研得出结论:毕业后投身乡村建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繁荣文化内涵,铸就乡村“新风貌”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调研团一行走入徐村,走访了各类特色农家小院。一把旧式的门栓,一盏灯火如豆的走马灯,一张陈年的木椅.....在十余个小院中徜徉,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木竹石陶的相辅相承和淳朴浓厚的文化新风,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 徐福传说、琅琊台传说、茂腔、泊里红席编织技艺、麦草画手工技艺、韩家寨红蜡加工技艺……一件件非遗作品,引人入胜;一个个非遗技艺,精妙绝伦。在富民文化中心,调研队员们置身其中,和这些非遗文化进行了亲密地互动,记录下了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代表。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窦旻晓 供图 健全组织体系,凝聚乡村“新力量” 走近徐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斑驳如墨的墙面沉淀着徐村党建工作的开展,青砖和瓦砾,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楼与错水河相映成辉。团队从徐村村委成员杨美娟那里了解到:徐村扎扎实实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设起了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先锋队。在村口的老人告诉调研队员们:村里的领导们带头完善了村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起徐村剧院、文化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把服务送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把文化种到了父老乡亲门前。 推进生态建设,擦亮乡村“新底色” 绿茵地边,碧水河畔,来到莺歌燕语,山清水秀的龙泉河公园,调研队一行对龙泉河的水质、土壤展开了调研工作。队员们收集土壤水样后通过与色卡比较,发现水样与土壤中的氨氮含量、余氯含量、亚硝酸浓度等各项指标均符合预期数值,路过的游客们纷纷为队员们调研过程的认真严谨点赞。一位老爷爷来到队员们身边,告诉队员们,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看到年轻人们能为祖国的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无比欣慰。 多产融合促发展 ,乡村振兴路更宽。通过三天的实践调研,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具体地认识,也在实践中走进基层,展现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身为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大学生们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勇担青春使命,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图为实践队在融合富民行动六汪运营中心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圣博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