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的办学与助学
刘老师对我讲,程先生因家贫自幼学戏,读书不多,后来在罗瘿公等文士的帮助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三十年代初赴欧洲考察戏剧后,对文化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把年幼的长子永光毅然送到国外读书。有句话说的好,自己淋过雨之后,就想着给他人提供一把伞。程先生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对办学与助学非常热衷,期望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帮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或者因此而改变命运。

众所周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程先生参与创办的一所新式戏曲学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戏曲演员。然而,四十年代初为避免学校落入日伪敌手,程先生毅然将该校解散。但是,程先生对培养戏曲人才的热情始终没有减低。抗战胜利后,程先生认为日本侵略者已经被打败赶跑,那么戏曲学校应该着手恢复,继续为社会培养戏曲演员,为此他多方奔走呼号。
1946年9月20日,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到北京各大院校和教育机构视察,程先生闻听消息后,直接去拜访李石曾,为恢复戏曲学校的事情与李石曾商谈,并递交了复校申请和计划。然而,抗战后百废待兴,且国民党忙于筹备打内战,哪有兴趣关注戏曲学校的复校?且当时连程先生要求收回戏校解散时被扣留的、原资料室里的珍贵戏曲书籍这一要求都不能实现,何况是恢复戏曲学校这种费钱费力的事情?(抗战胜利后,作为校董的程先生多次上书请求北平接收当局将戏校解散时被扣留的珍贵戏曲资料归还,但都被当局以各种理由拒绝。这件事与程先生为东北义民返乡义演而与同行发生冲突一事,成为当时令程先生最不开心的两件事)。
在青龙桥隐居的时候,程先生看附近农村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就在功德寺出资资助了一所学校,极大的方便了附近的农家子弟上学。程先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财力和心血,但投入越来越多有力不从心之感。后来程先生遇到南开的张伯苓校长,张先生告诉程先生,现在社会上专门有一批“吸血鬼”吃学校饭,你的善举还不够他们吸血的。程先生听后恍然大悟,遂将此学校移赠给了政府部门,避免办成无底洞。
1948年年底,程先生有感于国内医学人才的匮乏,毅然出资七亿元(旧币)给国立沈阳医学院(原铁路医学院),以资助学。教育bu有感于程先生的助学义举,会同内政bu一起向当时的总tong上书,请对程先生的义举予以特别表彰,总tong照准并为程先生颁发【热心兴学】匾额一方。只是此时正当辽沈战役之前新旧政权交替的兵荒马乱之际,程先生这一义举后来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