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

2023-06-11 14:09 作者:想不到吧我还是我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mTokyaCjRbH8PMqN6YOtQ?pwd=98xz 

提取码:98xz

★市面上D一本将大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时代平面下来写的通俗历史书,视角独特,全面呈现汉匈在西域的400年极限拉扯,让人欲罢不能!这不仅是西域的400年,也是匈奴的400年,更是大汉的400年!

★全网粉丝100万+、创全网10亿次+阅读量的地域类自媒体“西域都护”联合出版,众多粉丝翘首以盼!

★历时400年,29位大汉帝王,50多个西域古国,39个匈奴单于,30多万字,详实的展现这段追逐与厮杀、交流与融合的历史。

★如果单独谈西域历史,不与匈奴单于的更替、大汉兴衰及针对西域的策略联系在一起,只能算半部西域史。历史的真相将会告诉我们:西域无中原,无以为繁荣;中原无西域,无以为屏障。

★史料丰富,论证严密:作者李东参考150多部专著及期刊,旁征博引,文献基础扎实。

★翦伯赞的学生、原《新疆文史》总编汤永才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张骞出使归来,铺在武帝案头的羊皮地图上,赫然勾绘了一片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国度,西域古国进入人们的视线。武帝的目光穿过长安的城墙,越向了大漠戈壁的边缘,这片土地终将挂上“汉”字的战旗,西域四百年的历史将从这里开始。

以汉帝国与西域古国的故事切入,将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个时代的平面上,重点讲述汉与匈奴在西域的生死博弈。全书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框架,语言风格通俗轻松,没有学术性的枯燥理论;注重故事性叙述,脉络清晰地展现西域各个古国与大汉相爱相杀相融合的历史。这不仅是西域四百年,也是“大汉四百年”和“匈奴四百年”。


作者简介

李东,20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乌鲁木齐,在消防部队服役29年,新疆作家协会成员,先后在报刊、杂志、网络平台连载发表原创文章1000余篇,总计300余万字。


目录

第一部分 崛起
一、西域春秋 2
二、匈奴称霸 14
三、和亲之痛 31
四、强汉崛起 39
五、凿空西域 54
六、丝路密码 79

第二部分 纵横
一、公主远行 92
二、两征大宛 102
三、汉之气节 117
四、罪己之过 137
五、孤胆英雄 159
六、纵横西域 168

第三部分 都护
一、为国解忧 188
二、匈奴瓦解 206
三、虽远必诛 223
四、英雄末路 242
五、安抚乌孙 267
六、外戚专权 278

第四部分 沉浮
一、昏君弄臣 292
二、倡乱之始 304
三、新朝危机 317
四、谁主沉浮 329
五、“柔”道治国 345
六、佛入中原 359

第五部分 定远
一、光复西域 370
二、大汉军魂 383
三、坐镇于阗 395
四、得失之间 417
五、子承父业 429
六、守望中原 440

结语 和平,中国对世界优选的贡献 447
参考文献 453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一、西域春秋


“西域”最早出现在中原的史料中,源于一段凄美的黄昏恋。

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 281 年),汲郡(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发生了一起盗墓案。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掘开了一座古墓,墓中并没有多少值钱的物件,倒是塞满了成捆的竹简。对盗墓贼来说,竹简是不值钱的垃圾,于是他随手抓起,用火点燃当作火把用,然后盗走了

他认为值钱的东西。

天亮后,村民发现了被掘开的古墓和残余的竹简,于是报官。县官到场后,看见竹简大小宽窄一样,上面有字,字迹工整,每片上有40 个文字,只是不知道写着什么。于是将竹简收拢在一起,装车运走。后来,晋武帝派人编译整理。没想到,这几车竹简揭开了一段惊

世骇俗的历史。这套避过“秦火”的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公元前 5 世纪)。

被盗的墓是战国时期的魏国襄王墓。不像人君、缺少威严的魏襄王在历史上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一是他墓中的大量的竹简,二是《史记·魏世家》中记录的他与孟子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是这样的,襄王问:什么人可以一统天下?孟子答:不好杀戮的君王才能一统天下。

看起来,爱读书的魏襄王并不是昏主。

襄王墓中的竹简中记录了周穆王西征的故事,被整理为《穆天子传》。

周穆王进入西域,大概是从公元前 963 年至公元前 959 年。在这五年中,周穆王两征犬戎,进军昆仑之地。路线图是这样的:周穆王命造父驾八骏之乘,带领西征的队伍,从洛阳出发,向北经过山西北部,折而向西,到达河套地区,再一路向西,越过阿尔泰山中一个山

口,到达额尔齐斯河上游。

这里有一片益于游牧的草原,气候温凉,牧草茂盛,居住着一个名为鄄韩氏的部落。一位叫无凫的部落头人送给周穆王很多犬马牛羊,周穆王也赐给头人很多金银珠宝。之后,周穆王又经过玄池,不知道是不是现今的喀纳斯湖,在这里休整了三天后,继续向西到达苦山。“苦”指一种可以食用的草,也就是说这座山上长满这种草。之后又经过黄鼠之山,旱獭多的地方,半草半荒。又几日,到达了西王母的领地。

这一路走了多久?西征开始时是甲午,到达之日为癸亥,大约一年半,500 多天,这个时间足以从中原到达西域。

西王母长什么样呢?竹简中记载:“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意思是说,西王母长得跟人一样,有一对小虎牙,披发戴玉,爱叫。“啸”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呼唤部众的一种方式。

周穆王看到西王母穿着兽皮,兽皮后还坠着豹尾,就送给西王母中原的锦绣丝绢。西王母很高兴,两次向周穆王行礼。

中原与西域之约就此开启。周穆王与西王母日日欢歌,直到一个叫祭父的官报告,徐国叛乱,天子必须返回,两人才依依惜别。分手这一天是乙丑日,双方在瑶池之上话别。

西王母先啸了一首歌:“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歌词大意是:天子这一走,如天上的白云一样可望不可即,路途遥远,高山大河相隔,如果干掉徐国后,你还活着,能再来吗?

面对西王母的盛情邀请,周穆王也附歌一首:“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这大意是:我回到东方的国土,和平地处置华夏的内乱,让人民安居乐业之后,还会来见你。三年之约,我将回到这里。

然而,三年之后,周穆王爽约了。

《列子·周穆王》当中是这样说的:周穆王回到华夏之地后,很快平定了叛乱。当他准备再赴西域与西王母相会时,大臣们对周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的行为很有看法。周穆王只好打消了再去相会的念头。于是对大臣长叹道:“我是天下之主,不提高自己的德行而追求享乐,后人一定会指责我的过失呀!”

西王母等得急了,回访过周王朝一次。周穆王又送了西王母很多礼物,还在昭宫款待了西王母。这年,是周穆王十七年。穆王 50岁登基,此时他已是一位 67 岁的老人了。而西王母有多大,不得而知,只知道她是帝女。

这段记录在史典中的故事,在汉武帝时代已被后人传为神话,也许这是真实存在的。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西域当时的生活状况。

西王母是母系社会的首领,穿着兽皮,住在洞穴之中,而昆仑山产的玉已被雕琢成佩,成为装饰品。在这段故事中所描述的地势、山形也基本与西域的地貌相同。

瑶池之约八百年后,西汉一位叫张骞的郎官将以官方的身份踏上西域这块土地。

那么张骞进入西域之前,西域是什么样子的?

《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tián)。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汉书·西域传》中所列的三十六国,只相当于如今新疆的南部和东部,如果加上乌孙人所占的伊犁河流域,则是历史学家笔下狭义的西域,一说就是现今新疆全境。如果加上安息(即帕提亚帝国)、康居、大宛(yuān)、月氏(zhī)等地域范围,就进入了中亚腹地,这便是历史学家笔下广义的西域。《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这里指的是狭义的西域。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历史是最好的哲学书


90岁生日那天,李东先生说:“汤老,帮我的新书《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写个序吧。这是一本关于两汉时期的西域故事的书。”之后,他给我送来了打印好的书稿,30余万字。

李东先生与我是忘年交。最初认识他时,他是军队的上校,来家里为我庆80岁生日。一晃10年过去了,他写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章。在我看来,他是当兵的,但比很多搞历史的人更精通西域的历史。

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是翦伯赞先生的学生,1958 年到新疆从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之后,我留在新疆工作,做了一辈子的新疆文史资料整理。90岁的年龄,眼不花耳不聋,早悟清了“历经沧桑,看透人生”的道理,所以此文就算是倚老卖老了。

李东先生写的这段历史,汉匈之间,几百年的争夺战,为土地、财富、人口、权力、利益……结局是“匈奴消失,王朝更替”。自有人类起,历史就是“斗争史”。对中原民族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掠夺。在此进程中,史书记载了无数英雄、枭雄、奸雄的故事。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历史。


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