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璎媛的坚守之道:永不气馁,持之不懈 闺门旦研究者

一
在学戏、唱戏的道路上,朱璎媛不像有些演员运气好,路途畅,而是充满坎坷。然而,正是凭着永不气馁,持之不懈的精神,她从站在苏昆后排不大起眼的小角色,一步步走到舞台的前排。大家知道,昆曲闺门旦演员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出演大戏《牡丹亭》的杜丽娘。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幸运地站到这个位置上,绝大多数人都与此角色无缘,甚至一生无缘。在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中,她与梅花奖得主周雪峰搭档,扮演杜丽娘,并且演出七、八年,有近二十场的演出记录。这是她事业有成的一个标志,其过程充满了艰辛。
朱璎媛对自己扮演的哪怕是很小的角色都很认真。无论是《长生殿》里的小配角织女,还是青春版《牡丹亭》里的“龙套”角色花神,她都以极其热情的态度和饱满的情绪投入排练和演出,从不怨天尤人。
渐渐地,朱璎媛在剧团“荣获”一个绰号,叫做“救场队员”,意思就是哪位演员临时或一段时间不能上场,她作为长时间没有上过场的B角便上场顶替,而且有时比A角演得还好。其原因在于,她在做“冷板凳”时期也热情地参与排练各种戏。这种“参与”,有时就是在旁观看,观看中便掌握了戏中包括唱腔道白和身段等基本环节。于是当需要顶替时,她稍加练习便能上场。此外,还有这样的情况,她没有被指定是哪部戏的B角,但出于喜欢也经常在旁观看、学习、模仿,遇到这出戏的演员临时不能上场,她便顶替救场。比如《踏伞》这出戏,她十分喜欢,就经常观看,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台词和唱腔。果真有一次,演《踏伞》的女演员身体不适,向她求助,她爽快答应,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排练,便上场顶替演出,效果居然还不错。
这样下来,她在2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扮演了将近30个角色,出演过以《牡丹亭》《玉簪记》《西厢记》为代表的几部大戏的主角,还有大戏的配角,而折子戏的角色更是有一长串名单。看到这种情景,我曾半开玩笑地说,不要问朱璎媛演过什么戏,只须问在近二三十年来舞台上的常演的几十部戏中,她没演过什么戏。的确,饰演过将近30个角色,而且还在几部大戏中充当主角,这放在哪个剧团中都是少见的。演员演的戏多,戏路宽,就会有“戏篓子”这种带有贬义的称呼。可“戏篓子”的称呼放在她身上并不合适,细细观看、聆听她演的戏,每一出都称得上是上品或精品。随便拿出一曲,例如《金雀记》【江头金桂】,她唱得荡气回肠,各种唱腔技巧频频出现。《西楼记 楼会》【楚江罗带】也是如此。这两支曲曾入选中国音乐地图,挂在网上,我也曾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评述。

在艺术的质与量的关系上,我认为没有一定的量就不能正确反映其质的高低。国内一些前辈演员,他们通常会的戏都很多,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他们在指出年轻一辈演员演出的不足之时,往往会说,你们还是演得太少。这反映出,老一辈演员对年轻演员演戏的数量还是非常重视的。
二
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更加全面、均衡,朱璎媛四处求师以拓宽戏路。为克服自己身上“文、弱”的缺陷,她向张静娴老师学习刺杀旦之戏《刺虎》,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关于这点,她在分享会中有详细的讲述。
此外,她还学过、演过六旦的戏。如在2008年中日合作上演《牡丹亭》之时,她被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选中饰演春香。从五旦临时演六旦,她同样完成得很好。除了体现春香身上一般的活泼、调皮外,她还有独创,反映出她善于利用灵感把戏演活的特点。比如在游园后,小姐说回去吧,春香游兴正高,不想回去。于是在小姐唱到“便赏遍了十二亭台也枉然”时,她轻轻跺了一下脚,并转身背向小姐走了几步。这些通常表现小孩子稍微失望和懊恼情绪的动作,放到这里则表示春香对小姐决定的不满。她做的这些小动作准确地反映出汤显祖原著中春香与小姐的亲密关系,她领会到了这层,便添加了别的版本见不到的这些动作。另外,她还能灵活地处理一些细节,如在《写真》中,在演春香为小姐蘸墨舔笔后,原来应该是用左手向左轻弹笔的残毫,但她感到这样会弹到小姐身上,便改为同样是用左手向右下方做这个动作。之后,这个细节的改动得到内行人的赞赏。

对于自己的本行闺门旦,朱璎媛更是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学习和钻研。即使评上一级,她并没有停下来歇歇脚,仍像往常一样不放过任何一次听课的机会。例如龚隐雷老师到苏昆讲学,她听后便积极参加,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听课后,她十分感慨说,真的,龚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领会到自己以前从未注意的东西。她虚心好学的态度,曾受到龚老师的赞扬。我想,有如此刻苦肯学,永不止步的精神,艺术上怎么能没有进步呢?
【寻梦】一折是朱璎媛的倾心之作,其间唱、念、舞浑然一体,尤其是唱腔达到很高的水平。演唱的深厚功力反映其表演艺术日臻成熟,如【忒忒令】“线儿春甚金钱吊转”的“转”,她用罕腔从十几度上方滑落下来,成功“软着陆”,唱得准确而清晰。【嘉庆子】当中“话到其间腼腆”的“话”字,拖音婉转多变,尾部出现全句最高音,很有难度。这句她不仅唱得很准,而且表情配合得极佳。“咱噷这口,待酬言”和后面的“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一句,唱腔是高质量的,表情也配合得极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少女的羞涩之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中的“恰恰生生”,则以清亮的小嗓唱出,是为美听。
以内心的变化来体现人物的表情及动作也是朱璎媛所擅长的。例如在《琵琶记 蔡伯喈》一戏中,在听到赵五娘的遭遇之后,牛小姐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这时剧本提供的台词很少,不能多加一个字,只能以动作和表情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激烈活动。朱璎媛在这段的表演感人至深,最后以“姐姐”两个充满情感的字眼来表示自己的最终决定。观众从中可以感到,戏中人物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内心起伏不定的波澜而平静下来,做出了符合人性而理智的抉择。

据说在苏昆,被公认已有很高艺术造诣还孜孜不倦学习、练功的是周雪峰。朱璎媛虽然不能同他相比,但在这方面也同样表现出自己的韧性。正因为如此,他们二位长时间合作出演精华本《牡丹亭》的另外一对,也绝不是偶然的了。

艺无止境。自然,朱璎媛的表演艺术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她还年轻,从艺的道路仍然很长。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