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太升评价华晨宇的视频存在的问题
丁太升的视频其实是能看出有一定的乐评水平的,而且我听了他在平台上的三首歌,其实能感觉到他有一个还不错的音乐态度。 但这期说到我比较熟知的华晨宇时,我感觉到有点失水准,不是因为产生的评价结果,而是因为产生评价的依据。每个人的主观感受都是允许合理表达的,但丁太升存在一些片面考量、逻辑不顺和倾向性取证的问题,让我觉得因而推出的评价结果有的是不符合实际、有的是偏主观单一。 普通人影响不大,但是丁太升作为一个有流量的乐评人,如果有不合实际的地方,负面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有过于主观却不强调主观,引导了观众,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写下我认为出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评判。 (因为有认真写,所以写的有点长了,就有了个时间门槛。我只能指望在意的人存起来,哪天有空的时候认真看看。不过这篇文章也有一些普适的辩驳角度可以吸收、利用一下。) 第一点、 丁太升评价给出华晨宇“高音质量不行”,此时放出的片段是早年而不是近期的。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问题。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举个例子。 当一个人被问到:“你觉得这棵树长的好还是不好?”他回答道:“不好,因为这棵树冬天叶子都掉光了,光秃秃的。” 在冬天的话,这个答案是正常合理没有问题的。可是提问的时候,已经不是冬天了。 正常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按一般思维是看着现在的树然后作出回答;严谨的人可能会同时分析四季的长势,做出全面的评估;可是一个人不评现在,不评总体,却只通过以前的树就来评价树的好坏,就如同: 一个人拿着你的小学毕业证跟别人评价你文化水平不高。 一个人拿着你青春期时发的几条比较中二的说说或者朋友圈跟别人评价你是轻浮的人。 一个人拿着你几年前的游戏战绩跟别人说你对游戏的理解不行。 一个人拿着你刚入行的绩效说你工作能力不行。 (写这么多其实有点累赘,但是为了尽量让大家有能感同身受的例子,我还是写了。然后补充一下举例的选取是有目标地设计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评判方式、至少是视频里呈现给观众的方式会有点奇怪。 (其实度过了冬天的树没有他说的那么不堪,虽然不一定枝繁叶茂,但也不至于光秃秃的。) (至于高音的使用,这点因人而异。个人觉得高音是适合他在歌曲里的情绪高点用来表达强烈感情的,尤其是撕裂音。不过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华晨宇的高音到现在还是不能算完美,有的音还是会有点吃力、不太稳定。所以看重人声技巧、温和高音的人不喜欢他也很正常很合理。不过我是挺喜欢的,当我听音乐时选择了听摇滚乐,说明我当时会比较侧重想要感受到浓烈的外放式的情绪。) 第二点、 丁太升说到“有人喜欢华晨宇,有人讨厌华晨宇;且讨厌的人会越来越多”,放了一段《癌》演唱会版的结尾。 第一句是两面的客观事实的叙述,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没有问题。 接着放出的片段是目前较具争议的《癌》,以说明了有人讨厌的一个原因,单看其实逻辑也合理。 但要公平评价一个人的风评的话,理应从正反两面来佐证,应该一并选择一个较受好评的歌曲片段,说明一下有人喜欢的原因。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人,对一个人物某个方面进行评价时,片面地举例导致个人倾向明显,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故意引导舆论导向、职业素养不合格的表现。 丁太升在开头先两面地叙述观点,有助于塑造了“客观评价”的形象以增加信服力,既然吃了这个红利,就应该对两面的评价依据给予公平待遇,否则客观性不合格,发布出来的评价的参考价值要打一定折扣。 况且评价社会风评是不能主观臆断的,更不能带有引导性的。 下一部分,丁太升在叙述被喜欢和讨厌的论点时,额外加上了一句“讨厌的人会越来越多”。 前面的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是客观事实,但是加的这一句“会有越来越多人讨厌”,更倾向是主观臆断,因为并没有拿出实质性的证据佐证,实际上目前也没有数据支持。 上面一段说到,为了佐证,丁太升放了《癌》,客观上说这是能被认可是“有人讨厌华晨宇”的理由的案例。但是,这并不能佐证论点:“讨厌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华晨宇创作的歌来看,因风格奇异而较容易为人排斥的歌,由于大众接受度不高,所以在他所有的歌曲里其实只占了一小部分,是出自他对流行音乐的叛逆;而他随着年龄增长,如今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所以风格友好的歌的数量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新出的五专,大多数歌用了更加流行的音乐形式,在解压、在安抚、在共情、在鼓励、在传达希望。所以对比来看,一个路人随机听到他的歌,除去无感外,喜欢的概率是比讨厌的概率高的。 加上时代发展审美多元,大众接触的音乐风格越来越多,对音乐风格的适应性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讨厌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观点,不仅没有证据佐证,还能通过实际情况推出相反的结论。 (“讨厌的人越来越多,接着只放《癌》”这个逻辑链,我是否可以解读为:之所以讨厌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有只放《癌》而不放其他风格音乐的自媒体在努力让讨厌华晨宇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我必须要强调这是我的主观揣测,所以要注意自我思考,不要被我的言论随意带跑。) (其实除了《癌》,华晨宇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唱功技巧不够完美,在现役的活跃男歌手里,我心中有林俊杰、张杰、周深的声乐技巧是明显高于华晨宇的,而且主打温柔动情,因此有非常注重vocal体验的人不满意不喜欢华晨宇是非常正常的。丁太升的视频里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有人不喜欢。而华晨宇的优势在于,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题材在华语音乐市场里是比较不落窠臼的,作曲能力还是很好的,而且他和郑楠的组合对编曲的态度是非常重视和认真的,我觉得他们和陶喆的编曲态度是比较相似的;而且他们对编曲的审美也很不错,编曲风格能给我一种国际化乐队的感觉。补充一下,华晨宇的音乐理念大约是弱化人声的存在感、侧重整体的音乐效果,从他热衷于写各种和声编排就可以看出来。这几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应该也有不少人是因此入坑的。) 第三点、 丁太升评价《飞行模式》,曲、编曲好,但是词的立意不高。 首先由认可音乐部分来看,丁太升对飞行模式的评价是双面的,有褒有贬的。 但是丁太升对于曲和编曲的褒扬,并不能证明这首曲就是好的,因为也没有做出任何展开、提出任何佐证,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 (这个点其实是放了一个陷阱:我说他的褒扬没展开所以不能证明曲是好的,其实是不准确的,由于丁太升确实存在一定的音乐专业素养,所以他给出的褒扬是有一定身份份量的,只能说是光从褒扬的话来看说服力不强。这里是想说,用词差了几个字、夸张一下用词,就能给人一种 完全否定丁太升褒扬音乐性和做正面评价的事实和作用 的感觉,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准确的,有错误的引导性,所以在做评价的时候真的要好好把握用词。) 对于词,丁太升讲了很多,我能理解他不喜欢这首词,说词太轻浮,没有体现打工人的心酸和无奈,这可以算是喜好问题,很正常。 但是我并不认可他说这首词立意不高,不是好的词,配不上这首曲的音乐性。 如果只听旋律就会发现,这首曲的旋律是欢快的,华晨宇写这首歌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用欢快的旋律,搭配轻松幽默的歌词轻笔墨地描绘职场的部分状况,来缓解听者的压力和情绪。 如果用重笔墨去体现打工人的心酸无奈和无助,从效应来讲可能会加重听者的不良情绪;从创作来讲,为了搭配词的表达效果,曲子可能要加一些小调之类的设计了,不然目前欢快的旋律可能较难凸显这份较低的情绪。 对于自我层面的情绪,华晨宇有好几首歌并不避讳描写伤感,因为自我的情绪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而对于职场压力来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普通人很难有能力和机会去解决,这时候强调描写心酸无奈,反而会因无法改变现状而更加无助悲观,所以华晨宇在这首歌选择用积极的音乐去安抚和解压,缓解一下糟糕的情绪,稍微释放一下压力,我觉得还是有他的考量和意义的。 而且结尾最后一句“在梦里头”一下子把听者拉回现实,以乐写哀,也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是另一种欧亨利式的表达效果。 (不过这里我其实存在一个有点刻板的印象,就是我会觉得要突出体现心酸无奈无助的话,整首歌曲的基调就会偏向是令人情绪低落的。所以这点还有待商榷,欢迎评论区和谐讨论。) 至于立意, mv里有一个片段,在华晨宇带着大家进入飞行模式,与老板“捉迷藏”,最后发现老板瘫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失去意识。这个片段是想告诉大家,其实老板也可能是打工人,他上面可能会有更大的老板压着他,如果想mv里华晨宇带着大家集体摸鱼,压力就转移到老板身上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华晨宇这样是在为老板开脱。其实我一开始也有这样想,但是我发现mv里有个细节,就是黑眼圈。 在“梦里”,华晨宇他们这群打工人是没有黑眼圈的,团队不干,黑眼圈就加到老板脸上了,老板因此累倒;而当梦醒了就会发现,老板脸色红润,而被叫醒的华晨宇的脸上有重重的黑眼圈,说明现实里的打工人是梦里老板的境遇,现实的打工人才是累倒的那一方。当梦里老板昏倒时,华晨宇他们心善地帮助累倒的老板一起进入飞行模式,一起打坐,缓解压力;而回到现实,老板却在监督严重疲劳的华晨宇继续工作,没有同情。对比反差之下,mv大约是想呼吁老板要体恤员工。个人会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在揭示了老板和员工的另一种关系,有提醒双方换位思考的意味,尤其是老板一方,并且试图缓和现在职场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这个点解读出来的立意,应该也不算低了。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这一点只在mv里体现了,没有加入到歌词中。不过对于解压的目的来看,这个点用隐晦的方式表现会比较好,所以选择了无解说的画面而没有比较直白地放进歌词里也是合理的。另外老板算比较和善了,没有pua和“奴隶主”的感觉,批判性可能会弱了些,不过老板的有点诙谐的形象放在这个mv里倒也适合,对立感太强也不太利于mv想要缓和矛盾的目的。 然后回到问题, 丁太升仅抓着一首《飞行模式》就评价华晨宇对于词的深意把握不行,跟前面说的缺乏全面论证的问题也重合了。四专的《斗牛》《降临》《疯人院》,五专的《小镇里的花》《虚幻与现实》,这几首歌的词的立意深度和质量都是非常不错的。丁太升一篇都没有讲,所以我来安利一下啦。 噢对,其中网传丁太升为华晨宇写过一版《降临》的词(不过那版歌名大概率不叫降临),我其实也写过一篇对比的专栏,本人不是音专的,所以角度比较业余,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一下、讨论一下。不过发完之后再读时发现有些地方没写到位,所以目前还在抽时间多学习一些词的韵律方面的知识,等待完善,更新了的话会标更新时间。 (补:降临专栏已更新,丁太升已发视频说不是他写的。) 补充: 有人可能会说:丁太升就是主观评价,有倾向不是很正常。 这个点第二点有提过了,可以有倾向,但是要强调说明评价的主观性,要注重取证的公平性,更要注意身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人的影响。否则就有扭曲事实恶意诋毁的嫌疑。 而在视频里我并没有感受他有强调主观感受,如果说是评论那么多年来默认了是主观评论,我作为一个第一次点进他视频的观众,也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提醒。 所以有倾向可以允许,但主观装客观地用信息差来带动倾向不能被允许。 不过我跟他不一样,我还是会强调这小段主要是出自我的个人感受,大众感受情况还待调查。 然后关于这点我举一个眼前的例子,这篇文章里我有写道:丁太升对华晨宇的编曲、作曲等方面的欣赏,在一些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是要被给予认可的。 加了这句话,我对丁太升也算是有正向评价的了。这样就可以作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点反驳别人说我只说负面不说正面了吧。 其实挺明显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是多少有点流氓的。因为我的正反篇幅其实差距非常大,份量完全不均等。所以我自认为这篇文章属于是批评向的,我不能强迫别人认为我是公平评价。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指责我哪点批评写的不好,我是不能用我有褒扬来捂他们的嘴的。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写这个点我是因为被评论区用这个观点的人稍微有点无语到,可能会有点情绪用词,不好意思了。但是不打算改了,留着增加文章真实性。) 终于结尾了!!! 为了突出对比是否强调主观性,我多重复了些语句,有一些刻意了其实,正常强调一两次就差不多了,开头一次结尾一次,或者在强烈主观的观点部分强调一下。 写这篇文章花了好久,所以没赶上热度了,大家随便看看啦。 而且真的好长啊,认真看完的人要好好表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