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治愈的可能性大吗?一位母亲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答案
方妍彤医生说: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临床工作 15 年,分析了接诊的近 6000 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后,发现三年级好像是道分水岭,2/3 以上患儿是在这个时间被确诊,这很可能与三年级课程增加、难度加大有关系。
方医生说,临床上有个“三三现象”,其中一个三是指三年级,而另一个三则是指新学年的第三周,往往会出现一个就诊高峰。刚入学的时候孩子都会有新鲜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对老师,都处于观望状态,老师凶不凶,上课有没有趣,学校好不好玩.....等到三周过去了,老师的脾气性格摸得差不多了,对学校环境的新鲜感也过去了,于是原形毕露。
如果孩子确诊多动症了,接下来该怎么治疗呢?
医疗指南明确提出,如果确诊为 ADHD,首选肯定是药物治疗,辅助治疗选择父母培训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 2021 年 ADHD 国际共识里面明确提出了,注意力提升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主要包含:
第一个是针对家长的父母培训,教会父母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模式;
第二个是针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疗法,比如行为矫正的治疗,帮助孩子通过游戏树立良好行为方式。
方妍彤医生和思睿明合作的《专注力课堂(杭州班)》整合了父母培训和儿童培训,双管齐下,本方案有循证学依据,通过 12 堂课高效帮孩子提升注意力。
训练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看看一位训练营的家长怎么说:
孩子一年级刚开学的那一两个月,我根本不敢打开钉钉,最害怕的就是听到钉钉的声音,每天都有各种各样老师反应的问题。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在座位上虽然不至于离开座位,但是会不断的咬手指甲,咬铅笔,拨橡皮。
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不如意就在学校里大哭,每天作业不完成,一个字都不肯写,分不清 b 和 d,叫他写一个字可以重复擦掉十次他也照样一模一样错的写上去。
最夸张的一次,我同时被语文数学和副班主任三位老师钉钉上谈话……这也算了,孩子回来我只能各种批评各种无法理解为什么你在学校里不能做作业,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却不可以。
这句话,相信无数妈妈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可问题是不管你怎么说,孩子就是不断的恶化自己的情绪,你让他往东他往西,各种搞对抗。
而作为母亲,当下的第一反应就是揍,揍完我心疼我哭,他不服气更不听话,然后我只能再批评再揍。周而复始的这种崩溃,正常孩子的家庭父母是感同身受不了的。
在一次考试中,我儿子连半张试卷都没能做完,他一直哭着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但是依然搞各种对抗,我忍不了跑去地下停车库嚎啕大哭了一个小时。最后我反应到,也许不是孩子的错,我需要去问医生。
当时我做了很多研究,最终挂了方妍彤方主任的号,我儿子最终被诊断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我特别感谢方主任,她考虑到我孩子还小,所以她推荐我上父母培训课程,中间穿插了生物反馈和孩子一对一的游戏形式的辅导来改善孩子的情绪。
经过三个月的综合干预,孩子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懂得理解他人。疫情过后开学,云在线的家长会上,我们最严厉的数学老师给我发钉钉(这个学期开始我就没收到过钉钉的投诉,钉钉异常安静)。老师说:“孩子现在上课能看着我的眼睛了,作业虽然做得慢但至少能做完了,进步很大,相信你一定付出很多。”
看完我就泪崩!虽然现在孩子依然跟我搞对抗,好几次都把我气得不轻,但是他在睡觉之前会记得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爱你,我知道今天是我不对,但是我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我怎么还能去怪我的孩子呢!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做母亲的错。
在这几个月里给我感触最大的有两点,其中之一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你要真的认可他理解他接受他。这句话说说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两岁的孩子来说,他能做到的一切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果父母做不到对孩子真正的认可和理解,后面学到的一切技能,譬如表扬,夸奖,都没办法真正做到发自内心。
孩子虽然小,但他们能体会到妈妈是否是真的接受我爱我接纳我和理解我。
不要去跟同年龄的孩子比较,纵向的跟孩子的过去比较,我觉得这点是后面实施一切技巧和方法的基石。父母没有真正的同理心,后面的一切都是枉然。
第二点:认识到自己孩子的舒适区,鼓励他走出舒适区,走向潜在发展区,做到盘旋式的进步。别拿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去要求他,这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找到他能做到的那个舒适区大力表扬,再一点点的提高他能够到达的潜在发展区。
只有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到,他才有动力踮起脚尖去努力,他的每一步努力都值得父母大力的表扬!
在这里我特别想对那些深陷在孩子教育沼泽的妈妈们说声你们真的辛苦了,熬过了最初几年的嗷嗷待哺尿布奶粉,好不容易换来孩子长大了,却发现孩子学习能力障碍情绪障碍难管教多动症,这对于每个母亲来说都是苦不堪言的。
我现在全职在家管孩子,试想那些又要上班又要面对各种问题孩子的母亲,压力是如何的大,如何的崩溃。
以前看到那些因为孩子而把自己手拍骨折,气的心脏去搭支架的,气的离家出走去跳河的只是个段子。现在想来,那些家长不过是用更简单的诙谐方式来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绪。
各位父亲母亲们,不要因为你们的面子问题而讳疾忌医,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都是智商比一般孩子要高的人。他们其实很优秀,只是暂时比别人差,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带给你的烦恼就放弃去改变他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