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一件颌骨化石的鉴定

2023-03-11 02:45 作者:一条小胖豚  | 我要投稿


        如果你见到这样一块颌骨你该如何鉴定它呢?

        首先显而易见,这是一件上颌骨,他保存了完整的左侧上颌第三前臼齿,完整的右侧上颌第三前臼齿、第一、二臼齿,第四前臼齿仅保留牙根。

        哺乳类的牙齿一般会用一系列的字母表示:门齿为I/i,犬齿为C/c,前臼齿为P/p,臼齿为M/m,上颌大写,下颌小写。在后文中我将以字母代替前臼齿、臼齿这类称呼。

        其实看到这件标本的M2就很容易认出来,能有如此扁平且褶皱如此丰富也只有大熊猫莫属。

现生大熊猫上颌
现生大熊猫下颌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


        该标本的M2出奇的小。要知道哺乳类的牙齿分为乳牙和恒牙,臼齿只有恒牙,乳牙时期是没有臼齿的,而臼齿在大熊猫14个月的时候才萌发而出。一旦恒牙萌发,将基本不会改变大小。那么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件标本会不会是小种大熊猫呢?


        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生存在两百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体型很小,目前认为是现生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同时小种大熊猫也是巨猿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首先,我们知道这件化石采集自贵州毕节的洞穴沉积。那么贵州有没有小种大熊猫呢?答案是有的。下面这件标本就是来自贵州毕节的小种大熊猫,图片来自《贵州毕节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及其意义》一文。

比例尺10mm

        接下来就是如何鉴定小种大熊猫。就在今年初,国际著名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New remains of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from Yanjinggou, China: Throwing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giant pandas during the Pleistocene”的学术论文,报道了重庆万州盐井沟平坝上洞发现的3件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头骨化石,文中也阐述了小种大熊猫、武陵山大熊猫、巴氏大熊猫和现生大熊猫的区别。

        根据论文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区别:

1.较小的M2面积。

        显而易见,该标本M2大小更接近小种大熊猫和武陵山大熊猫。

2.M1和M2之间的间隙。

        图中dm代表的是M1和M2之间有间隙,dmd则反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标本同小种大熊猫和武陵山大熊猫一样,在M1和M2之间存在间隙。而巴氏大熊猫和现生大熊猫则没有间隙。但这种特征也存在个体差异,例如下图就是存在间隙的巴氏大熊猫。

3.P3的长宽比例(L/W ratio)。

        

        小种大熊猫的长宽比为1.6,武陵山大熊猫为1.7,巴氏大熊猫是1.8~1.9,现生大熊猫是1.8。该标本右P3长宽比为1.91/1.21=1.57,左P3长宽比为1.95/1.21=1.61。这个数据是比较符合小种大熊猫的。

4.上颌后缘的位置。

        小种大熊猫上颌后缘位于M2原尖和后小尖交界处。

        巴氏大熊猫和现生大熊猫上颌后缘位于M2后小尖处。

        而该标本上颌后缘大致位于M2原尖和后小尖交界处更靠上的位置。

        至于武陵山大熊猫则由于标本保存不好无法判断。

        但我们能否就此判断该标本属于小种大熊猫吗?我之前认为很有可能早知道我看到了这篇论文——《湖北建始新发现的巨猿化石地点》。该文章中有这样一个表格:

        该标本的M1长为23.1mm,宽为2.49mm。显然大于小种大熊猫,小于巴氏大熊猫(即化石种大熊猫),尺寸符合武陵山大熊猫。然而如何解释其P3比例符合小种大熊猫,M1尺寸符合武陵山大熊猫呢?注意看,化石其实是由两块构成。也许这两块并不是同一个体呢?

        显然,针对这件标本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注:武陵山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wulingshanensis)为大熊猫的一个亚种,体型介于小种大熊猫与现生大熊猫之间,演化关系同样也介于二者之间。



关于一件颌骨化石的鉴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