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联盟是精品,但不够经典

DC影迷千呼万唤的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上线后,前后花了4个小时才看完。影片偏长,虽然精彩,但中间还是休息了近1个多小时。
一、个人对导剪版的看法
导剪版是部优秀超英群戏电影,内容上是部中上水准的娱乐片。既可以娱乐对漫画所知不多的普通观众,又有许多小细节、小彩蛋让超英漫迷会心一笑。对DC粉来说多个重要人物在片中露脸、许多向经典漫画分镜致意的画面,都是津津乐道的内容。

二、院线版与导剪版对比
导剪版与院线版在故事主线上几乎一致,但在主线的推进与细节刻画上却大相径庭,最终给人的观感完全不一样。下面简单说一下:

院线版给观众的感觉,这是一部超人电影。从开头到结尾,整部影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复活超人,打败荒原狼。蝙蝠侠一边在聚集团队,一边因《蝙蝠侠大战超人》中对超人的愧疚而谋划其复活计划。全片中各位英雄都是打酱油的工具人,直到超人复活并恢复理智后,弹指间灭了大Boss荒原狼。

导剪版则不然,蝙蝠侠预感到巨大的威胁降至,于是与神奇女侠一起组建团队抵御外敌。当与荒原狼正面团站之后发现难以抵挡,且他背后有着更强大的势力——黑暗君主达克赛德。
团队得知“母盒”救活了钢骨后,这才产生了复活超人的想法。而非一切都围绕着超人转,这样故事就“圆润”多了。且在超人复活后失去记忆,找回自我的这段时间内,蝙蝠侠团队制定了对付荒原狼的作战计划,并付诸于行动。最终超人回归,众人一起拯救了世界。

导剪版由荒原狼引入了终结Boss达克赛德,将DC超英故事推至宇宙级别。并用蝙蝠侠的梦境展现“末日未来”,与“蝙超大战”中未来景象呼应起来。从零散的碎片猜测:达克赛德降临地球,获得了反生命方程,随手杀死了海王。超人的爱人路易斯死在其怀中,大超被达克塞德控制,彻底黑化,统治着已成焦土的地球。

仅存的超级英雄(蝙蝠侠、闪电侠、钢骨、海后湄拉)与“超级坏蛋”(丧钟、小丑)们合作,成为了反抗黑超,拯救地球的反抗军。
可以想象未来必然是一场地球卫士们与黑暗君主、黑超之间的惨烈战斗,其精彩程度丝毫不弱于灭霸与他的无线手套。

除了合理化超人的戏份外,导剪版还丰满了钢骨与闪电侠两位英雄。完整讲述了钢骨的起源故事,从对半人半机器自我的厌恶到接受,从少年不懂事成长为新一代英雄。

闪现侠则不再只是救救路人、打打酱油,变成了获取最终胜利的头号功臣,并“初显”其逆转时间的能力。为之后的“闪点事件”打下基础。
三、说一下导剪版的小问题
问题1:钢骨与其父亲的矛盾的展现与处理,不如动画版本。
动画中钢骨的父亲作为高级科学家是看不起儿子走体育生道路的,他过多的干涉儿子的选择,对其参加的橄榄球比赛嗤之以鼻。不去看儿子最重要的比赛,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根本就不屑于去看。

电影中弱化了两人思维意识上的矛盾,将父亲塑造出一个忽略了家庭的工作狂,这样钢骨对其父亲的不满就显得“孩子气”了。且因为在回家的路上向开车的母亲抱怨父亲,分散了其母的注意力,间接造成了车祸,害了母亲与自己——行车不规范,家人两行泪。
自始至终他对父亲的怨恨,显得十分幼稚,这一点不如动画电影的刻画。
问题2:完全是个人看法
这一次蝙蝠侠的女友又是黑妹,自从美剧《闪电侠》开始,巴里艾伦的女友就被“正确”的修改了肤色——吐槽一下,这不是问题,大环境如此而已。

闪电侠救女孩时,些许“轻浮”。在如此危急之下,他停了下来,仔细端详着女孩,撩一撩她的秀发,甚至随手拿了一根火腿肠。然后才心满意足的将其救下来。
千钧一发之时,英雄救人应该更“无私欲”一些。如果被救者是普通人就没这些动作了吧?对一面之缘的“美女”就可以多加撩骚动作,都有“骚扰”之嫌了?拉低了英雄的格调。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许多观众认为这很浪漫!
四、谈一下扎克施耐德导演

在拍电影之前,扎导有着丰富的MV与广告的拍摄经验。凭借影像风格独特的《300勇士》,他很快融入电影圈,成为知名导演。仅接着将DC著名漫画《守望者》搬上大荧幕,正式拉开了其超英电影之旅。此后陆续为华纳拍摄了《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
对于扎导的能力,本人之前一直是存疑的。
初见《守望者》十分惊艳,虽然票房失利,但在喜爱漫改电影的小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口碑。特别是开头几分钟的过场片段,将上一代英雄团体"民兵"组织,以及新一代“守望者”的成员的能力与性格,杂糅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简明扼要的讲述出来。堪称经典片头之一。

但个人一直认为《守望者》的成功,更多在于原著的魅力,它是唯一一部漫画作品摘取了科幻界的大奖——雨果奖。扎导通过他对漫画的理解,完美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并配以电影开头那段神来之笔。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跟之后两部院线版蝙超大战、正义联盟的剧情严重拉跨,有着莫大的关系。
蝙超大战中,双方一开始就看不顺眼对方,并逐步智商离线,被卢瑟玩弄于鼓掌。特别是蝙蝠侠简直将超人认作死敌。
故事铺垫不够,强行制造矛盾误会,为打而打。直到那句“玛莎”喊出口,就无厘头的就化解了你死我活的矛盾。
干嘛呢?过家家呢!

这一切都让人对扎导的能力有所怀疑。但两部导剪版的放出,立刻反转,原来这些都有足够的铺垫,甚至剧情的设计方向都完全不同。
什么是导剪版?在好莱坞普通的导演没有电影的最终剪辑权,拍摄好素材后,导演先做出导剪版给制片方看。制片方决定是否可以搬上院线。若制片方不满意,可以对影片重新进行剪辑,将自己满意的版本投放到院线。因此:最后的成片很可能与导演的意图南辕北辙。
扎导是一个极度个人风格的导演,他依赖剪辑权。
目前为止,守望者、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都出了导演剪辑版,时长都在3个小时以上。特别是口碑差的蝙超与正联,导剪版直接逆转。
正联的导剪版上面已经说了,蝙超的导剪版开头一段以蝙蝠侠的视角重现超人与佐德将军的大战对普通人以及整座城市的破坏力。据说与超人钢铁之躯中的那段戏神同步。通过两种视角来审视:两位强大的外星人在地球上的这场争斗。神仙打架,百姓遭殃。蝙蝠侠开始思考地球人应该何以自处、何以自保。

导剪版中足够的铺垫,逐步升级蝙超之间的矛盾,直到两人开战。此外,两人和解也远不是“玛莎”这个梗儿所致。
至於超人与蝙蝠侠的母亲都叫玛莎,据说是身为漫画迷的扎导自己发现的,可见他对DC漫画是十分了解的。也因此,他的影片中经常有漫画粉丝才能看得懂的“致敬类私货”。

扎导是一个慢热型选手,需要足够的时长慢慢展开故事,缓缓将故事道来。在他的设计下,每个事件环环相扣,如拼图版组合出一副完整的故事图景。但3个钟头的时长让制片方不得已挥舞大剪刀。但缩短了时长,也就破坏了整副拼图,最终剪出来的成品,故事支离破碎,人物性格模糊。

这既是制片方的问题,也是扎导的问题。大时长的影片,剧情丰富、逻辑清晰,经过起承转合的铺垫,最终推向高潮。片中时不时出现致敬漫画的彩蛋,确实让漫改电影迷大呼过瘾,不会感觉疲惫。

但这对普通观众则并不友好。实际上看导剪版正联时,到了3个小时左右,就停在了剧情平淡之处,过了很久之后才继续追看。
制片方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为了缩短时长才删减剧情。然而当操刀者能力不足时,魔改的剧情就前言不搭后语。
此外,宗教隐喻式电影构图也是扎导的个人偏好。
超人如天神般缓缓降落,放下怀中被拯救的世人,如耶稣基督般缓缓站起,人们纷纷伸手试图触碰神灵。

守望者中更是用《最后的晚餐》来展示“民兵”组织内部的貌合神离。

五、导剪版正义联盟是部好作品,但非神作
导剪版算是一部优秀的超级英雄电影,算是中等偏上的娱乐片。但不算经典,更不是神作。它完全可以对标隔壁漫威的《复仇者联盟》,都是爽快的爆米花电影。但经典神作,则不止于此。
神作要破圈,由其引发的话题,远超出电影剧情本身。
做到这一点的,在DC的漫改电影中,也只有诺兰蝙蝠侠三部曲中的《黑暗骑士》。扎导的《守望者》虽好,但影响力不足。

且慢,这里并非要对比两位导演,捧一人踩一人。实际上诺兰三部曲本身质量也参差不齐:第二部黑暗骑士最为经典,鹤立鸡群;第三部中等水准,借上一部的余威大肆赚取票房;第一部最差,平庸且乏味。
据网络大神分析三部曲在探讨人类历史上的三种变革思潮。
《侠影之谜》中恶魔之首(忍者大师)认为高登已经无药可救,要毁灭整座城市,在废墟上建立新世界新秩序,体现的是纳粹思维。
但本人却没从影片中看出这种高度,只感觉忍者大师只是又一个要毁灭城市的坏人而已。

《黑暗骑士》中小丑漠视规则,破坏黑白两道权力下的秩序,不断制造混乱,大肆宣扬他的那套“混乱即公平”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他用两艘轮船做人性实验(类似囚徒困境),不停的逼坚守规则、代表自律的蝙蝠侠就范,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高登这座犯罪之城只是他的社会思想实验田而已。

黑暗骑士是诺兰三部曲的高峰,它的成功不仅是希斯莱杰的精彩表演,更来自其过硬的故事内核。正是这些电影之外的东西,才让它成为神作。
《黑暗骑士崛起》中,贝恩带领地下世界的人们进行底层暴力革命。成功果实却被贝恩等人窃取,底层民众则沉迷于对旧势力的讨伐快乐之中,但未建立起一套平等的新次序。

有人说是对布尔什维克的影射,其实格局小了。无论什么社会形态都有类似的内容,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疯狂的雅各宾派与刽子手罗伯斯庇尔。
诺兰只是借用超英题材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思考。而半真实半虚幻的蝙蝠侠世界,则是最好的土壤。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并不是每个影片都要整出一些“思想”、“内涵”、“深刻”等。爆米花电影是世界的主流,大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只是为了娱乐与放松,而“黑深残”只是小众口味。
因此,导剪版《正义联盟》能娱乐观众,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是否能名留青史,又有什么关系呢?
隔壁家轰轰烈烈搭建了整个宇宙,赚的盆满钵盈,是不是神作,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