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要往哪里去?张彻《大刺客》观后
《大刺客》讲的是战国时期刺客聂政的故事,聂政的故事记于《史记 · 刺客列传》。

故事梗概:
聂政因故杀人,其后为了避仇,和母亲以及姐姐聂嫈(《大刺客》里作“聂荣”)在齐国隐居,以屠户为业。韩国的严遂与韩傀争权失败,在各地寻找勇士刺杀韩傀,听人说聂政很厉害,上门求请。严遂登门就献上大礼,以黄金百镒(2000两)为聂政母亲祝寿,结交聂政。聂政以老母尚在不能以身许人为由推却了严遂。但是聂政感念严遂看重自己,将严遂视为知己,在母亲死后找到严遂,要为严遂除掉韩傀。为了防止韩国查凶的时候查到严遂以及自己的姐姐,聂政行刺成功后,先毁容,后自杀。
聂政死后,韩国将聂政暴尸街头,千金悬赏聂政的身份信息。聂嫈听说后,不顾危险赶来认尸。昭告杀人者为聂政。在聂政身旁悲哀而死。

张彻《大刺客》的故事主干和《史记 · 刺客列传》的记载基本相同,另外充实了人物关系,补全了聂政的人生履历。
故事流畅完整,立意明晰,感情饱满,是非常成功的简单文字转化为电影作品的例子。
《大刺客》和《史记 · 刺客列传》最大的不同,是对聂政的行为动机解读不同,以至引申的所谓“中心思想“不同。
《史记 · 刺客列传》对几位大刺客的描写,着重在其“义”。
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这种“义”,是一种对“外”的酬答。
曹沫为国,专诸为主,荆轲为友(我认为荆轲是为了田光~);豫让和聂政,为了知己。
豫让名言:(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聂嫈名言:士(聂政)固为知己者死。

于此,张彻在《大刺客》中提出了另一种猜想:
这些英勇壮举,会不会是一种对“内”的求索?
士,是不是为自己死的?
在张彻的电影里,聂政追问:
天生我这个人干什么?
生这样的头脑、这样的身体,
最后,也同无知的草木一样腐烂。
这一把剑,这一腔热血,不知道交付给谁?
我年轻、高大、强壮,
人总有一死,
你愿意我趁现在的时候,
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死;
还是愿意将来我老了衰弱了,
拿不动刀杀不了猪,
做一个流落在齐国的异乡人而死?
电影里,聂政总是张开双臂,以一种破绽百出的姿态打斗。
抛个身出来,
剖颗心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