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动放弃中国国籍,帮美国研制导弹的清华天才林烨,结局如何?.

2020-06-19 20:03 作者:习雪小半月  | 我要投稿

这几天,因为复杂的国际形势,“留学生”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随着各类相关新闻的刊发,他们身上复杂的侧面也一点点被揭开。

作者、

其实,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早就不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身份了。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中,有德才兼备的出色人才,也有混吃等死,靠父母荫蔽的“混世魔王”;有心系祖国,为理想而奋斗的爱国者,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游走在国与国的边界之间,汲取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养分,也面临着比一般人更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的压力。有的人,能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奋勇争先,为国争光;有的人,则在压力下溃不成军,失去了底线,低下了自己的头颅。

这些压力和选择,在“留学生”这个群体出现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时,就注定了伴随他们左右,成为他们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部分。

庚款留学生:血泪中浸泡出的“大师”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是与我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捆绑在一起的,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作“庚款留学生”。所谓“庚款”,说的是“庚子赔款”,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软弱的清政府在战败后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划定的赔款。

在当时,列强争相蚕食、瓜分中国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美国因为隔着一个大洋,不能像其他西方国家或者日本、沙俄一样占尽便宜,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提出,这笔赔款中,超出美国战争损失的一部分,会用来与清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联合培养一批中国留学生。

这听上去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然而,这种“留学”,本质上,是美国想要不花一分钱,掌握当时的中国在教育方向的话语权,并抢夺中国的顶尖人才。而当时的中国政府,虽然能猜到美国的居心,但为了能顺利求和,也只能答应下来。

于是,自1909年起,清政府开始在北京招考“庚款留学生”。招考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通晓英文,还需要“身强体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考取了名额的庚款留学生,都是各个领域的翘楚,其中的很多人,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我们现在都听过他们的大名: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

许许多多的人才,在得到留学的机会之后,即使见识过了广大的花花世界,也在美国获得了有着丰厚报酬的工作,但最后,他们都选择了回到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性力量,让美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也许,正因为身上背负的“庚子赔款”太过沉重,混合了太多属于民族和国家的,无声又凄艳的血泪,才让这些真正的“大师”,始终不肯弯下他们骄傲的脊梁。

林烨:将炮口对准祖国的清华才子

北伐胜利之后,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但是“庚款留学生”仍然被国民政府保存了下来。其中,有一批留学生尤为引人瞩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批人,可以说是奠定了当今世界军事力量布局的重要存在,他们的名字分别叫:邓稼先、梁思礼、杨振宁、林烨。

没错,“两弹元勋”、“东风导弹”研发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美国“民兵”洲际导弹的设计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过一段同窗之谊。他们曾经怀抱远大理想,一起漂洋过海,最终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林烨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出生于1918年,从小,就在物理和数学方面显露出了惊人的天赋,后来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被老师和同学交口称赞的学生。

30年代,他通过国民政府的招考,成为了一名“庚款留学生”。林烨虽然因庚子赔款而获得了深造的机会,但他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生灵涂炭的战争,对民族的苦难也没有着切身的体会,这种心态,让他成为了一个以自身利益为先的利己主义者。

毕业后,美国为当时的这批优秀的留学生都提供了待遇优厚的岗位,年薪高达30万美金。面对巨额的财富,林烨毫不犹豫,一口答应。很快,他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到了波音公司的研发团队里,作为高级工程师,开始与美国空军联合研发洲际导弹系统。

1960年,在林烨42岁的时候,他主持研发出的“民兵”洲际导弹系统,成功地让美国成为了当时军事打击力量最强的国家,让美国有了能力将炮口对准中国——自己的祖国。林烨也因此,一跃成为了波音的首席工程师。

与他相对的,林烨的同班同学梁思礼和邓稼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了美国,回到中国。前者,成为了东风系列导弹的设计者,后者,则主持了“两弹”的研发工作,让中国不再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在世界上开始能够开口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林烨,终其一生,也没能再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晚年,曾经发出过无法“叶落归根”的感叹,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结语

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听说德国强占了自己祖国的领土之后,依然拒绝了德国波恩大学向他递来的橄榄枝。他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在国防领域,这句话无疑被赋予了更深刻也更残酷的意义。1840年以来,这段动荡的,充满着烽烟的年代,有无数人都必须为了生存和前程,做出各种各样痛苦的选择。

邓稼先和梁思礼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选择,超脱了个人的追求,而将理想放置在了家与国的基石之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崇高的追求,也让他们突破了无数艰难险阻,成为历史的丰碑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是当之无愧的“天才”。

而林烨,则有天才之名,却无天才之实。一个人人生的厚度,不取决于他的脑筋有多灵活,他的知识有多丰富,而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在走过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之后,可以无愧于心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无悔”二字的人。

晚年的林烨说,自己思念故乡,但“故乡”本身,代表着的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情感和责任的寄托,在他造出导弹,指向自己的祖国时,这位天才,就注定已经是一个失去故乡的人了,他也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up: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就罗伯特 弗罗斯特如所言: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网络配图,由于资料不多,侵权即删

主动放弃中国国籍,帮美国研制导弹的清华天才林烨,结局如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