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者答疑: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语法能力?

2023-01-27 09:38 作者:莺燕向露谈公考  | 我要投稿

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说自己的论文语法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我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读者的留言。虽然他留言的内容仅仅为论文的语法,但我认为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论文,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把我的回复发出来,分享给大家。

这位读者的留言是:

我的回复是:

论文的语法往往是书面语言,跟我们的口头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先谈一下你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再来聊一下如何提高论文写作的能力。

你举的第一个:

缺少主语,如“通过分析✘✘案例,建构出✘✘相关理论”,在学语法时,这种不是都算病句吗?

这里面确实存在缺少主语的情况,比如是谁建构的,这里省略了。但也并不是大毛病,只是读起来略有不顺。鉴于文章对于读者来说,已经默认你笔者的身份,因此这一段只要不出现在文献综述部分,问题不大。但这一段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分析xx案例,构建出xx相关理论。这里有点夸海口了。分析案例是研究的一个普通过程,构建理论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我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研究过程能够完成后者。因此,如果改成通过对xx案例进行研究,完成对本研究理论的构建(or建构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否更为合适。这样一来,自己夸下的海口小了,更适合一个入门级研究者对于问题的态度。建构理论这里,很多资深的研究者都不敢轻易说自己建构出一个新理论来,我们作为初出茅庐的研究者,还是略微谦虚一下比较好。

你举的第二个:

“存在专业性不强、管理问题、服务方面问题等”,顿号连接的三个好像不是一种层级的表述?

你的意识比较到位。专业性不强是对于专业性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程度上的判断,而后面两个方面则缺乏程度的判断。我们可以说在专业性、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问题,也可以说在专业性程度、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上存在问题,但不能一个方面已经走了一步,而另外两个方面依然在原地踏步。当然这不是大问题,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这最多算是个小瑕疵。但是小瑕疵多了,就影响文章整体的观感。

举的例子分析完了,我们可以聊一下如何提高论文的语法水平。严复曾经提出翻译的三字标准,即“信、达、雅”。其实背后更多是严复对于文字创作尤其是汉语的深入研究。这三个字我们同样可以借用到学术写作当中,即学术写作也要讲求信、达、雅。

信是忠于科学和真实。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医科、工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的严谨和对于研究材料的真实性上,求真,一定是一条底线的存在。文科学生经常做的实证性研究,如问卷调查、访谈,有时候经常要处理研究资料,也许有的研究资料并不如意,或者不符合我们的研究假设。有的人会为了让研究假设成立而篡改资料,但我们要知道,对于研究假设的证伪,同样有价值。医学的循证研究则对于临床的数据上有更为严谨的要求,当时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学术造假的情况。而理工科有时实验数据也存在造假的情况。忠于真实,忠于科学,是每个人学术道德的要求,更应当是研究者底线一般的存在。

达,则是指文章的通达晓畅。如果求真是底线,能够确保我们不会走错路。那么通达晓畅就是让我们把路走的更好。同样是真理,有的人写的行文流畅,有的人写的狗屁不通。要知道,文章最后是要给人看的。无论研究的程度复杂与否,不能与人分享研究成果,本就是研究的一种遗憾。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张载的话说的就很有气势,为往圣继绝学。虽然我们达不到这种气势,但起码要让文章耐读、可读,让别人看明白我们研究的什么、怎么作出的研究。一篇文章如果磕磕巴巴,别人读起来像解读密码一样,那岂不是失去了学术传播的价值。

雅,是指文字要典雅。相比于信和达,雅则更像是锦上添花。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应当是一个人对于学术的追求。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锦绣文章,内容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文笔本身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很多人一贯喜欢把文科和理科割裂开来,认为文科生自然而然文笔好,而理科生则强在动手能力上。我个人不敢苟同,我认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很多理工科的大佬同样很有人文素养,写的一手好字,作得一篇篇好文章。


读者答疑: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语法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