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简述,你值得收藏哦~
为了建立科学的分类系统,以表示每种植物的系统进化地位和归属,常用的植物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涵盖范围由前向后逐层递减。
一般情况下,科、属、种,是植物分类最常用到的三个层级。
科(familia)
由亲缘关系接近,形态特征相似的属组成。其中仙人掌科:Cactaceae
属(Genus)
由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接近,形态特征相似的种组成。可以弱定义为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种构成的,可能比其他属中的物种之间有更多共同的特征的生物(植物)群体。花和果的相似性是用得最多的用来进行比较的特征。
例如裸萼球属,该属仙人球的花有相似的萼片特征。

又例如乳突球属(Mammillaria),名称来自“乳突”,该属的疣大多具有乳突状结构,花常生长于乳突和乳突交界处。

一个属可以只包含一个物种,如Obregonia(帝冠属);或者包含上百个物种,如Mammillaria(乳突球属)。
种(Species)
物种(Species)缩写为sp.(单数)或者spp.(复数)。,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理论上,一个物种应当与其他相近的物种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在一个给定的物种中,所有的个体并非完全相同,比如人类被视为一个单一的物种Homo sapiens。
变种(Variety,拉丁词为varietas, 缩写为var.)。变种:分布区的范围比亚种要小的多,是某物种内发生比较稳定的变异的一个种群。和同一物种内的其他种群有明显的特征上的差别,并且这些差别可遗传。变种的名字用小写的斜体(或下划线)的方式书写,并且前面要加上缩写var.
仙人掌科裸萼球属的拉根 Gymnocalycium ochoterenae var. polygonum就加上了变种的标志(var.)。

同样地,变型的标志是(f.),比如裸萼球属某种短刺天平:Gymnocalycium spegazinii f. short spines.表明这种天平丸是短刺的。
亚种:种内发生比较稳定的变异的类群,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分布区。亚种的全称是subspecies,标志是(subsp.)或者(ssp.)。比如岩牡丹属的三角牡丹:Ariocarpus retusus subsp.trigonus

林奈双名命名体系
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250年前提出来的,这个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那么什么是双名命名体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使用两个拉丁名字构成某一生物的名称。双名法的第一个拉丁字是属名,而第二个拉丁字是种名(称作种加词),经常表示该生物的特征或者产地;在较正规的材料或文献数据上还应在后面还附有定名人的姓名。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斜体拉丁文,命名者姓名部分在书写时为正体。比如我们熟悉的一种乳突球蓬莱宫的拉丁名:Mammillaria schumannii Hildmann 1891。其中Mammillaria表示乳突球属,schumannii为种加词,后面的Hildman 1891是该种的命名人和命名时间。
看不懂?,举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属”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姓”:、赵、钱、孙、李,等等......;而“种加词”则相当于“名”,元霸,子龙,本山....等等,二者合起来就是李元霸,赵世民,李本山了。。。。严肃一点后面再标注一下命名人、出生日期啥的......一般情况下,一提到赵子龙就已经知道是谁了。
若三人联合为某植物命名时,可写成「甲」,「乙」et「丙」,或只写第一作者名而后加etc.(et cetera,等等),也可以写成第一作者名后加et al.(alii,其它人),如Chang, Chen et Lien可以写成Chang etc.或 Chang et al.;若三个命名人都很著名,可将每个人的名字「字头」保留并依次排列,如Humboldt, Bonpland et Kunth可以写成H. B. K.。
双名命名体系使得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正式学名,并且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文加以表达,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在植物学的交流上得到了很多便利。避免了各国之间“同名不同种”或者“同种不同名”的尴尬。那么为何要使用拉丁文呢?因为欧洲各国的语言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学习起来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个已经死掉的语言(只有梵蒂冈将它纳为正式语言之一,但不常用),语法不会再发展,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被各国接受,不至于有政治立场。当然还有其它语法严谨等等的好处,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