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九)
第四篇 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 阿拉伯哲学
第一节 希腊的资料
西欧最初根据从阿拉伯文译出的译本、通过以新柏拉图派的精神解释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哲学家的体系和注释,了解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阿拉伯人还研究翻译过来的有关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希腊著作,对其中的某些领域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第二节 各种派别
初期,神明预定和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帝的统一性和他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引起伊斯兰教学者的争论。正统派承袭了可兰经的学说而未试图予以论证,肯定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他预先决定一切。怀有不同意见的人或自由思想家(称为穆尔太齐赖派),以理性为真理的试金石,提出异议,但对这种传统的观点。
阿舍里派极为赞赏原子论,却对这理论的基本原理置而不论。
仍然忠于哲学的那一部分唯理派,创制了一些体系,亚里士多德思想和新柏拉图派思想、有时还有新毕达哥拉斯思想,以不同的比例在其中结合起来。
真诚兄弟会的《各种科学的百科全书》,借助于哲学研究,以使人类灵魂达到类似上帝的完善为理想。
伊本·米斯卡韦希在《道德修养》一书中叙述一种伦理体系,其中奇异地混杂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派的思想。
在苏菲派(禁欲的伊斯兰教神秘派)中,强调新柏拉图主义神秘的一面,认为现象世界是幻想,物质是肾的最低级的流射物,通过禁欲和神驰的忘我状态,灵魂能够投过幻想的帷幕而同上帝融合。
第三节 唯理主义者
阿拉伯学派的另一支派坚持肯定逻辑的重要性,视之为哲学研究入门,强调把形而上学建立在自然研究之上的必要性。但是,他们关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极其粗浅,充满异想天开的想法、宗教迷信和各种神秘理论。
在逻辑研究方面,他们也注意到基督教经院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一般概念的问题。在阿耳法拉比看来,一般概念存在于事物之中,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但深知个体的形式也在心中有其地位。阿维森纳同样认为,除去上帝的心中以外,一般概念不能作为独立的实体先于事物而存在;一般概念在人类的思想中后于事物而存在,是从个别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也存在于事物之中,但不是不同它们的偶然性相混合的。
在形而上学中,阿耳法拉比和阿维森纳对他们宗教的要求作了让步。他们区别必然的存在和潜在的存在,借以试图削弱亚里士多德关于一个永恒宇宙的思想。
哲学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认知和模拟上帝。阿维森纳说,这可由受教诲和神明的启示而达到,阿耳法拉比则认为灵魂同上帝的神秘的结合是:“无稽之谈”。
第四节 东方哲学的衰落
在十一世纪的转折点,东方的阿拉伯哲学趋于末日。阿尔·安萨里在他的《哲学家的毁灭》一书中,为维护流行宗教而攻击哲学家的学说;否认哲学能够把握真理。阿尔·安萨里的书问世,不仅使哲学家们哑口无言,而且导致官方权贵焚毁他们的书籍。
第五节 西班牙学派
最伟大的阿威罗伊使阿拉伯思想达于顶峰,他的思想对基督教学者也有影响。
阿韦姆帕塞否认灵魂不死。他还反对神秘主义。
阿威罗伊对亚里士多德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智慧是完善的人类思想。他的主要雄心是如实地表述真实的亚里士多德。阿威罗伊接受了伊斯兰教中被破坏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基本信条,即流射说和普泛智慧论。阿威罗伊认为普泛的精神本身是上帝许多流射物中的一种,它是人间世界的精神或推动者的流射物。
阿威罗伊认为普通人不能把我全部真理;在宗教中,人通过象征来领悟真理,对于那种象征,哲学家作譬喻的解释,而普通人则追求字面上的意义。
第六节 犹太哲学
阿拉伯思想的各种倾向,大大影响了中世纪犹太哲学,并在其中有所反应。这时期最大的犹太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他肯定亚里士多德是人间的权威,但是,他依赖犹太人信赖的启示以求得关于神祇的知识。他坚持主张由无中创世的学说,在人事中有一全智的上帝。他还宣扬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死。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卓越地位
第一节 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
经院哲学家的主要目的一直是调和宗教和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是希腊智慧最高发展的产物,便于用来作为这种结合的伴侣。经院哲学家和其他人一样,认为那是一个冷静而客观的理性的作品,它满足了经院哲学对论辩术的要求,指出赞同和反对每一重要命题的理由。
亚里士多德学说本身有许多内容符合经院哲学的要求。诚然,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同基督教哲学哟严重分歧,但是,只要有分歧和困难,经院哲学家就加以融合、调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其需要。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神学
十二世纪教会教义在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奥古斯丁神学对于正统思想和希腊哲学作了最初的大综合。十三世纪开始,经院哲学派尽可能地融合新材料,加以改造以符合自己的体系,但是,基本上终于十二世纪的传统。
一个英国的弗兰西斯教派的僧侣、阿累斯的亚历山大,他首先利用新学说来证明教义。亚历山大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心理学表明他崇敬奥古斯丁,同时也表明他未能深入掌握新运动的思想。
第三节 大阿尔伯特
大阿尔伯特生于1193年,死于1280年。他的哲学和神学著作有《宇宙的起因和过程》、《论理智的统一性,反对阿威罗伊主义》、《神学撮要》和《精神的极乐世界》。
首先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基础,创制了经院哲学体系。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极感兴趣,却又沾染了一半经院学者的习气,以亚里士多德的眼光来看待自然。
阿尔伯特说,哲学课题应该用哲学方法来探讨,神学课题要根据神学观点来探讨。把这两种领域区分开来的趋势,是双重真理说的先声,这是由于许多经院哲学家有了逐渐增长的信念,认为像三位一体和化身说那样一些教义,不能在逻辑上予以证明。
他认为奥古斯丁在有关信仰的问题上是主要的权威,而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和唯理的神学方面是主要的权威。
阿尔伯特的学生托马斯高超地发挥了他的思想并使之完善,托马斯广博的体系是十三世纪经院哲学最好的范例。
第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略传
托马斯·阿奎那生于1225或1227年,死于1274年。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论基本政体》(一部分是他的)等。
第二节 哲学和神学
托马斯的体系根本目的在于论证宇宙的合理性为上帝的启示。它的纲要同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相符合,它承袭了那些已经成为教会遗产的学说作为指导原则。它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自始至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又出现纯粹的推动作用、形式和物质、现实性和潜在性、四种原因以及其他亚里士多德派的解释原则。
托马斯指出,哲学是由事实到上帝,神学是由上帝到事实。如果试图在理论上证明宗教的神秘性,这实际上是破坏信仰。只相信能够向理性证明的东西,没有什么好处。信仰是有关意志的事,意志命令人接受信仰;托马斯把这种强制性解释成内在的本能(上帝诱导我们来相信),或者来自外界,导源于奇迹。
巴黎大学正式承认了神启的神学同自然或唯理的神学和哲学的区分,宣告“任何哲学教师不得考虑明确属于神学性质的问题”。正统的基督教,无论是天主教或新教,都接受了这一规定。这终于导致排除神学问题于哲学讨论之外。
第三节 认识论
托马斯在方法和认识论方面大都遵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概念的知识。但是,概念以感官知觉为基础,但是智慧所把握的东西最初都曾出现于感觉中。灵魂有不同的职能或能力,诸如感觉能力、能动智慧的能力以及潜在智慧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灵魂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因为相似者被融合于相思之中。
托马斯在这种学说中指出了我们认识上的感觉阶段和概念阶段,个别和一般的两个方面。他还强调人类思维的活动的或自发的性质,指出它先验的性质;人心事先就有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的倾向,即用一般的词来思维。知识隐含于人心中,当人心被激起而活动时,这种知识就变得明显起来。
真正的知识或科学以感官知觉和经验为基础,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的东西。
第四节 形而上学
托马斯认为观念或形式或一般概念内在于上帝的心中;同时也是从人心上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认为自然是形式和物质的结合。所谓实体,托马斯指的是事物所借以形成现在那种样子的东西,自然的对象通过物质和形式而形成现在那种样子。
有些唯实论者认为个别个体对象的存在取决于形式,形式是个体化的原则,而托马斯则认为物质是个体化的原则。
就人而论,由于灵魂同个别的有机体相联系,他才成为这个个别的人。
第五节 神学
上帝是纯粹的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托马斯摈弃安瑟伦本体论的论证,利用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和阿拉伯哲学所用的许多论证。(甲)每一被推动的东西需要某种东西来推动,每一结果含有一原因,因而必须有一初始而不被推动的运动原则,否则我们将被迫在因果系列上趋于无穷而永远不能达到终点。一定有某种本身自在的东西,并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就能存在。(乙)自然的对象只是偶然或可能的;这个或那个个别对象之所以存在,不是必然的。但是,一定有某种东西,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实在或必然的;它是偶然或可能的东西的根由或基础,是绝对必然的东西。(丙)事物形成一个渐次优越的阶梯,一定有一最高的形式或最高完善的程度,使这多少有点完善的对象的系列达于顶点。每一事物都由初始因所引起,这初始因必然是最完善的原因,最完善的存在物,宇宙中一切完善事物的原因。(丁)自然中每一事物都实现一目的或意图。这种作用隐含着一个引导它的智慧,富有目的性的宇宙隐含着一个伟大的目的制定者,一个明达的上帝。
上帝是宇宙最初和最后(有目的性)的原因。他是纯粹的现实性或活力。
上帝由无中创造世界,包括物质在内。
上帝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世界无时无刻不靠他而存在,他的创造是不断的创造。
第六节 心理学
上帝创造自然、人类灵魂和天使。
人既是纯粹的精神,又是物质,他是单一的人格,是融合于完整实体中的两种基质。灵魂是非物质的“持续存在的”形式,是肉体圆满的现实。它是有智慧、有感觉和有机的,是肉体所以形成或与生命攸关的基质,是运动的基质,有感觉的基质和有智慧的基质。
胎儿具有有机的和有感觉的灵魂,降生时则附加上有智慧的灵魂。
灵魂是一个有智慧、有感觉和与生命攸关的基质,这样的三位一体形成和推动那易于感受这种作用的肉体,有感觉、能思维而且有意志。
有智慧的灵魂能够脱离肉体而执行其职能,它是不死的。
托马斯所用的灵魂不死的论证,是柏拉图式的老论证,这种论证已经变成基督教和阿拉伯世界的公共财富。
人有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或意志,同感性知识和超感性或理性的知识相适应。
人是自由的,因为他有理性,不是不经他的同意、由外在的原因迫使他行动,他能够在实现善的手段和他的理性所抱有的目的之间作出选择。
第七节 伦理学
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它所依据的思想是,上帝创造万物,在创造中怀有显示他的善良的目的,万物的性质就体现这一目的;每一创造物都实现神圣的观念,借实现其真正的存在而显示上帝的善良。从客观方面着眼,至善是上帝,从主观方面来看,即对创造物来说,至善是最高可能的完善性或类似上帝。托马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的至善在于实现他真正的自我。
托马斯也认为关于上帝的知识是至善,但是,那只能由直觉取得。那是极为幸福的洞见,只有在来生才有可能实现。
托马斯在他的伦理学中没有局限于至善的讨论,他详细分析了道德行为,充分讨论了德性。经过思考和选择的行为叫作有道德的行为,换言之,这是自由而有理性的动物的行动。行为的善恶要根据它所趋向的目标、行为者的目的和意向以及环境来决定。这必须符合理性的规范,而理性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托马斯以中世纪的方式来解释良心。智慧是思辨和实践的,理性拥有实践和理论的原则。理性有掌握道德原则的能力,被称为关于道德行为和根本原则的先天知识。
托马斯没有宣扬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的学说。至于所谓“灵魂的激情”,即感觉上的欲望,这在道德上并非总是坏的;只有不符合理性的规范时,才是坏的。
托马斯效仿亚里士多德的办法来讨论和区分德性,不过用基督教的概念加以补充。任何德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实行有德性的行为,可以获得一切德性。这种后天的德性只能使人在这一生中可能享有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幸福。为了实现永恒的幸福,必须由上帝再给灵魂加上恩赐的超自然的基质,即使人可能有较高的完善性和较高的素质那样一种较高的形式。
达到幸福的最可靠的最迅速的道路,最完全放弃世俗的财物而寻求永恒的生活。不能用命令使人走这条途径,只能予以劝告。
希腊哲学家认为至善总是尘世人生中的某一方面或收获,无论那是德性或快乐;这由完全自然的方式、即通过运用德性和取得人类理性的帮助,可以看到。根据中世纪神学家的意见,尘世生活不过是趋向上帝的旅途,至善不是现世生活,而是来生永恒的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不是自然和必然地出于履行有道理的行为,而是依靠上帝本身的超自然的恩赐。理想的善人不是聪明人,而是圣洁的人,他为敬爱上帝所鼓舞,完全按照上帝的意志办事。在修道院中摆脱尘世的诱惑和纷扰,最能达到这种圣洁状态。
托马斯和奥古斯丁一样,认为邪恶是缺陷。只要一个东西遵循它那善的本性而行动,它就不会造成邪恶。
托马斯的伦理学以救世说为结尾,这种学说承袭了奥古斯丁和正统的神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的较低阶段是邻近的较高阶段的物质,较高阶段是较低阶段的形式,如此推进,一直到系列的末端。托马斯利用这种思想把自然的人称为精神的人的物质和准备;精神的人有上帝的恩惠对他施予作用,能够比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人上升到更高一层的完善境界。
在托马斯看来只有人的意志协同合作,恩惠才能对人发生作用。
第八节 政治学
托马斯的国家论,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所描绘的基督教政体的理想。
国家不再像在《上帝之城》中所说的那样,被认为是出于人类罪恶的本性,而是神圣地建立起来的制度。
第九节 托马斯的追随者
托马斯主义是今天天主教思想中主要的哲学体系:教会的教师和作家都以托马斯作根据。
第四章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
第十三世纪也有神秘主义、逻辑和科学研究以及泛神论继续吸引教会的许多学者。
约翰·菲当萨(1221-1274年)以神秘主义者而闻名,他倾向于奥古斯丁-柏拉图式的思想类型,他的神秘主义同圣维克托学派的神秘主义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主要的神秘著作是《精神趋向上帝的旅途指南》。
趋于上帝之路由认识开始,中间经过沉思以达到凝神冥想。心醉神迷是上帝的恩赐,过圣洁和祈祷的生活是达到这种状态的准备。约翰认为修道院的禁欲生活及其守清贫、贞洁和顺从的誓愿是基督教完善的最高形式。
第二节 逻辑
致力于逻辑和文法研究的有威廉(1249年以前)、拉姆贝尔(1250年以前)和彼得·伊斯帕努斯。
彼得写了一本逻辑教科书《逻辑简述》,这本书大半采取了亚里士多德和波伊修斯的观点,从那时起几个世纪以来意志是这方面的权威著作。巴黎的尼科拉在他的《混合范畴论》中把文法和逻辑结合了起来。
第三节 自然科学
十三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仍在进行。
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是罗吉尔·培根,他是中世纪和近代学者奇异地融合于一身的人物。他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物理科学包括透视法、占卜天文学和使用天文学、炼丹术、农学(植物和动物)、医学、占星术和巫术。他还认为研究希腊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迦勒底文是研究神学和哲学所不可缺少的。形而上学是关于第一原理的科学。罗吉尔在他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著作》中记载了他的思想。
关于论证和经验两种认识方法,培根强调后者,“因为没有经验,不能充分地认识任何东西”。经验是双重的,有依赖外在感官的人类或哲学经验,还有内在的启示或神圣的灵感,借此我们“既能把握有关精神事物的知识,有能把握有关具体的物质和哲学的科学的知识”。通过这种内在的经验,经由七个阶段,我们也可以上升到心醉神迷的境地,或者取得“有关精神食物或一切人文科学的”神秘的知识,有这种经验的人领会许多不容言传的东西。
罗吉尔的哲学染有奥古斯丁-柏拉图的色彩,可是他遵循那逐渐变成他的教派的传统的学说,把它同阿拉伯人深沉的思想结合起来。
第四节 异端
十三世纪还透露出反对全部教会哲学的迹象。在阿威罗伊学说的影响下,一些思想家把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区分开来,认为彼此虽然相互矛盾,在各自的范围以内却都正确。
第五节 拉伊芒德·卢利
拉伊芒德·卢利(1235-1351年;著有《简要学问》和《大学问》)反对这种异端,这个事例说明对理性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没有失去信心。在他看来,理性不仅能够达到同基督教信仰没有矛盾的结论,而且还能够绝对确实地论证一切宗教的神秘性。他发明了一种他所谓的“大技术”,通过这种方法“不经努力学习和思考,就可以解答一切知识问题”。他用这种毫无价值的机械手法竟成功地赢得许多热心的信奉者,对“大技术”的信赖,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