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引进的首款三代主战坦克——64式(T-72)

64式也称为六四式,这辆坦克在国内目前只公开部分了信息,结合up主所了解,写出一些内容供朋友们参考。按惯例,知识比较丰富的老坦克爱好者可跳过灰色字体阅读,主要内容是黑色字体,参考资料放置在文章结尾,感兴趣朋友请自行查阅。
64式是我国70年代末,从罗马尼亚国引进的T-72坦克,对比同期的驻韩美军M60,韩国陆军M48,T-72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但此引进坦克不像T-54A那样大规模仿制生产,只冠有64式的编号。
64式坦克实车从罗马尼亚运到中国后,由王哲荣(99式副总设计师)负责支持相关研究工作,没有图纸情况下,凭经验摸索完成坦克的拆解和复装,通过各项实验,已摸透64式坦克的技术特点,结合国外资料,王哲荣编写出中文说明书《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给后续坦克兵器研究带来便利。
64式是T-72家族哪个型号?

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公布照片来看,六四式侧面保留着鱼鳃式侧裙板,这是T-72早期型号的明显特征。

位于炮塔右侧的红外大灯和节数分明的热护套(2A46炮),则证实这是一辆T-72 Ural-1(1976)坦克,是T-72 Ural(1973)的小改款,主要增强火力和炮塔防御,但防护性能不如T-72A及后续改进型号。比较有趣的是,罗马尼亚获得的这些T-72 Ural-1车体仍保留Ural老车体特征,这和苏军装备的全新T-72 Ural-1不同,这大概是一辆旧车体+新炮塔的半新出口专供坦克。
Ural 到 Ural-1的主要改进项目
·主炮从2A26升级到2A46,炮长观瞄设备从TPD-2-49升级为TPD-K1 (大幅提高主炮寿命和精准度)
·合象测距仪升级为激光测距仪 (测距速度更快,测算误差更小)
·炮塔增加复合填充物及厚度 (防护略微提升)
T-72 Ural-1坦克对比同时期英国酋长坦克,美国M60A2坦克,具有火力、防御、机动的优势,但在坦克快速发展的20世纪末,Ural-1的性能指标很快就落后于“后生辈们”。
T-72 Ural-1的基本参数
载员:3人
战斗全重:41吨
夜视设备:主动红外夜视仪
稳定方式:双向稳定
主炮口径:125毫米
弹容量:44发
俯仰角:-5.3°至+14°,通电
发动机:V-46-6,780匹马力
机动:公路60千米/时
越野35千米/时
倒车4千米/时
公路续航:450千米

T-72 Ural-1坦克与99式坦克的联系及区别(题外话)
早期99式因车体外形轮廓与T-72相似,国外军迷一般认为99式是苏制坦克的仿制品,这观点被引入国内后,也得到相当范围的影响力。如果你也持相似观点,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参考
不可否认,苏制坦克给我国研发提供了参考。2015年,装甲兵工程学院吴晓颖曾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曾说:“(现在)我国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和世界发达国家相当”。在更久远的80、90年代,我国直瞄武器穿甲能力却比较捉襟见肘,原因是火药配方相对落后,导致120毫米滑膛炮同样装药量情况下,穿甲能力比不过西方120毫米弹药。
T-72 Ural-1引进后,让我国有机会接触到2A46炮,仿制125毫米火炮,可提高炮弹装药量,能间接解决火药配方问题,靶场实验也表明国产125毫米弹药穿甲水平能满足陆军指标需求。由于125炮采用分装弹药,且弹药比较重,不利于装填手长时间工作,因此苏制坦克车体的旋转装弹机也被99式坦克采用。
外观的不同
两种坦克明显区别是炮塔不同,99式采用焊接“方”炮塔。方炮塔除了方便加装附加装甲,炮塔尾舱还富余出不少位置,可分担炮塔内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此外99式采用的下反稳像火控将观瞄设备整合为一,与苏制炮长观瞄布局有明显外观区别。


其实这两种坦克的观瞄设备没有比较的必要,99式观瞄的功能性和成本,对T-72 Ural-1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只因99式仿T-72的言论偶有出现,所以略微占用篇幅进行比较区分。
外观相似的地方
出于实用,99式早期车体前采用苏制坦克的经典V形防浪板,这成为一些朋友“实锤”99式车体是仿制T-72的“证据”。


T-72 Ural-1战斗全重41吨,99式战斗全重52吨,重量比T-72 Ural-1多出10余吨,直接仿制苏制坦克车体,显然行走系统无法承受多出的重量(T-72系最重改装约48吨)。99式使用150HB型1200匹发动机,车体长度比T-72 Ural-1多不少,让两种坦克重心完全不同,悬挂布局必须/只能自主设计,不然坦克会“蹦蹦跳跳”影响越野路况的行驶。

受限于知识水平,up主无法从更专业角度刨析暂无数据的两种坦克减振器、平衡肘、限制器的切实区别,明确此事后,我们以可查阅信息进行简单分析。99式悬挂和T-72、豹2、M1等主流坦克一样,采用扭杆悬挂(军工从业人员一般称为高应力扭杆/高强度扭杆),在保证负重轮承载力情况下,每侧有6对负重轮,其中3、4号轮与其它负重轮间距较大。战斗舱下仅布置3号轮,这越有利于战斗舱空间的布局及后勤维修(悬挂会占用空间/不拆卸履带情况下,可更换备用负重轮),4号轮在战斗舱与动力舱之间,作为坦克中心重力承载补充。


2012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战车首席修理师》一文,提到某次新旧装备对抗演练中,红军两台主战坦克负重轮被“敌方火箭炮炸损”,某装甲团三级军士长符兴泽使用液压电动千斤顶,顶起受损负重轮,仅用4分钟完成两辆坦克负重轮的更换。

总的来说,T-72 Ural-1给国产三代坦克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火力、低矮的外形,但受限于该坦克指标在90年代相对落后,导致这辆坦克从未被我国仿制生产。
参考资料:
王爱华、腾达、王忠凯等. 档说六四式坦克[OL]. 中国兵器第一研究院,2020
朱玉珍、严子润. 记我国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王者荣院士[OL]. 兵器知识杂志,2021
万城. 前进中的主战坦克的悬挂装置[J]. 现代兵器, 1989 (04)
陈敏文、戴耀. 扭杆式坦克悬挂系统的强度分析[J].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