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国

2023-09-14 21:51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战国(BC476年-BC221年)

        经过春秋长期的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目大大减少。到战国,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是韩、赵、魏、楚、燕、齐,称“战国七雄。”

        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的性质、规模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性质而言从争霸战争变为兼并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从不过万人,一二日便可决出胜负变为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方式上从以车战为主变为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作战的机动性大幅度增加。除此之外:各国普遍实行征兵制,按户征兵(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铁兵器开始使用(青铜兵器与铁兵器并存);军事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等。

解释各国为什么最终失败而秦却成功?

        战国初期,魏国的国力最强。第一代国君魏文侯选贤任能,任用李悝进行政治改革。BC422年李悝被任命为相,主持改革。他颁布《法经》一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该法典的主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平籴法。之后魏国迅速崛起,先后击败齐、秦、楚等国。BC344年第三代国君魏惠王曾召集12国诸侯会盟,在中原地区最先称王。

        BC343年,马陵之战(今山东范县西南),魏国战败,齐国取胜,魏国的霸业受到重大打击。在西方又受秦国进攻。战国以来从秦国夺来的黄河以西大片土地又被秦夺回。魏惠王以后国力下降,仅能自守。

        齐国BC343年马陵之战(BC354年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击败魏国后,魏惠王被迫率小国朝见齐国君主,正式给其奉“王”的尊号。史称“齐威王。”

        苏秦(?-前284年)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最终组成合纵联盟,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苏秦是燕国间谍(属兵法五间中死间)。入齐后,成功游说齐湣王联合燕、韩、赵、魏合纵攻秦。但苏秦真实目的却是攻齐。后苏秦诱齐王灭宋,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BC284年,燕将乐毅率六国联军伐齐,五年间攻破70余城,几乎将齐灭国。苏秦被齐湣王车裂而死(苏秦为报燕昭王知遇之恩,报复齐国30年前趁子之之乱攻燕之仇)

         BC279年,燕昭王去世,继位后的燕惠王继位后不在信任乐毅,以骑劫代替之。乐毅出走赵国。即墨守将田单展开反击,用火牛阵冲破燕军阵地,骑劫身死。很快齐收复70余城,但齐国的国势已一落千丈。无力与秦国抗衡。

       赵国BC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很快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到处扩张。同时收编北方游牧民族林胡和楼烦的骑兵,战斗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但是BC263-BC260的长平之战[张1] (今山东高平)中,军队主力几乎被秦全歼,于是一蹶不振。长平之战是秦朝统一之前最后一次大决战,之后六国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抗衡。

        魏国李悝变法后,楚国也进行了吴起变法,BC386年-BC381年(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参与魏国变法,后受人排挤出走楚,被楚悼王任用为相,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遭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楚悼王去世后,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之后楚国的变法未能未能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战国后期楚国的君主大多昏庸无能,在军事、外交上一误再误,未能起到与秦抗衡的作用。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期连横外交策略的首创人。魏国公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BC329年入秦,受到魏惠文王重用,任相国。为了破坏齐楚联盟,BC313年,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如能与齐绝交,秦愿意献土六百里。”楚怀王与齐绝交后变为六里,起兵伐秦,大败。BC312年秦取得楚国汉中之地,排除楚对秦的威胁。

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

①秦国的政治改革最为彻底,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②秦国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也最见成效。外交上“远交近攻”策略,也成功地瓦解了六国的力量

③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长期与戎、狄为邻,民风强悍,在军队战斗力方面也高于六国。

 [张1]BC263年,秦不断进攻韩国,又切断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交通。韩国欲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将冯亭不愿降秦,转而降赵。赵国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实行坚壁清野方针,守城不战以此消耗秦军。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怯战,换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秦国暗中启用白起为上将军。结果秦胜赵败,白起坑杀40余万降军。


战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