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漫漫修行路,郭磊与古琴的缘
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郭磊老师一直在钻研篆刻文化,而最早接触古琴,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
彼时的郭磊老师已经辞去了机械设计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对篆刻文化以及篆刻技法的钻研中。
席间,热爱传统文化的郭磊老师与著名斫琴师黄开波先生谈论起了古琴文化,二人一见如故。
黄开波先生对郭磊老师的篆刻才能十分欣赏,两人还谈到了篆刻与斫琴相通之技巧。
谈性正浓时,在场的几个朋友提议,请擅长篆刻的郭磊老师为黄开波先生斫制的古琴刻上琴铭,取两家之所长。
琴铭,是指古琴的铭文、铭刻。《说文解字》有解释:“铭,记也,从金,名声,莫经切”。琴铭中以记事、表达志趣的为多,有的记录与琴的缘分,有的记述该琴的发现、收藏传承、重修,有的表达主人的理想志趣。
历史上的名琴在琴体上都铭刻着独属于自己的琴铭,像是文天祥的“蕉雨琴”琴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与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相对读,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琴体上刻琴铭不比在石料上篆刻,稍有失误便会在硬且滑的漆面上留下划痕。”
漆屑四溅,星月为伴。
直到明月西斜,最后一刀抬起,郭磊老师感觉到,面前的古琴似乎自此有了更为丰富的灵韵。
众友人齐聚在灯光下,埋首仔细感受着这床宛若新生一般的古琴,感受着那股逐渐在狭小工作间弥漫开的美感。

“自那以后,我彻底爱上了古琴,便在黄开波先生处,随他一道研究古琴文化。”
为黄开波先生刻了一段时间琴铭后,郭磊老师也对古琴的斫制产生了兴趣。
“每一床古琴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自己刻下的琴铭能赋予古琴更多的灵韵,但郭磊老师还是想亲手斫制出一床最合自己心意的古琴。
很快,在黄开波先生毫无保留的传授下,郭磊老师从木工与漆工开始,走上了斫琴师的修行之路。
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
遵从古法,一丝不苟还原,十年来,每一次开始设计,每一次推动刨刀,每一次调制大漆,郭磊老师都有一种跨越时空与古人交流的感觉。
至于这一路走来,会不会感到枯燥与疲倦?
郭磊老师说:
“一切疲倦,都会被一床床古琴诞生时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冲刷走,所以我也总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新生。”
“我很幸福,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为之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