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GEB】多重因素塑造了全球两栖动物体型两性异形!
自然界中,动物的体型大小往往存在差异,其中雌雄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这种现象称之为两性异形。此外,两性之间体型的差异也会在地理尺度下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两栖类动物整体上是雌性体型大于雄性,本研究,学者们综合了3500多种两栖类的生态数据,为我们阐述了它们体型两性异形的形成原因。

发布日期:星期五
来源于:网络
作者是:

原文信息:

正文:
体型大小可以解释动物种群中大部分适应性的变化,因此,生态和繁殖压力的不断选择,往往促进了动物体型大小在性别特定方向上的进化,最终导致了体型的两性异形(SSD)。
一系列的假说被用于解释SSD的多样性:
(1)性选择假说(雄性更大的体型有助于获取配偶);(2)繁殖力假说(雌性较大的体型可以更多产);(3)生态位分离假说(体型的差异可以避免两性之间的生态资源竞争);(4)以上这些因素与地理尺度上气候的差异(如,地理差异造成繁殖季节的长短上存在差异)协同塑造了大尺度下的体型两性异形的模式。本研究,我们综合了全球两栖类的数据集,以检验这四个假说。作者收集了3500多个两栖类的体型大小、生态、生活史、分布、气候的数据。在系统发育框架内运用线性模型来探究这个四个假说与SSD的关系。
结果:
(1)两栖类的SSD主要类型是雌性偏大(即整体雌性体型大于雄性)

(2)并且在物种间, SSD随着体型的增加保持恒定,不遵循Rensch法则(slope≈1)
(3)在对比有以及无雄-雄竞争的类群后,未发现性选择驱使雄性偏大的证据
(4)雌性的体型大小与繁殖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但是繁殖力与SSD之间却没有检测出这样关系(P>0.05)

(5)SSD在巢址之间存在差异:在洞穴内产卵的类群两性之间体型差异更大,而在灌木或者树上产卵的类群两性体型的差异最小,但是巢址与SSD之间的关系在蝾螈中检测到模式时相反的(在灌木或者树上产卵的类群两性体型的差异最大)
(6)克服系统发育之后,占据相似微生境的蝾螈表现出程度相似的SSD,穴居型的蝾螈SSD程度最小,但是树栖型体型差异最大

(7)在无尾目中,温度的季节性可以解释SSD的变异;随着热量季节性的增加,雄性的体型增加的越快;在地理尺度上SSD也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模式在局部区域上存在着差异
(8)在蝾螈中气候与SSD之间无联系,因此在地理尺度上,SSD并没有表现出纬度上的规律

评论点:
两栖类的SSD的进化受到独特的因素影响:生态与气候因素导致了两栖类的SSD模式,而不是性选择与繁殖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