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月洛阳周末旅 | 五、夜游古都·应天门·洛邑古城

2023四月洛阳周末旅
五、夜游古都·应天门·洛邑古城
从应天门地铁站出站,看到灯光照耀之下,光彩夺目的应天门。

又是一座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七天建筑”——隋唐洛阳城正南门。应天门始建于隋朝,原名“则天门”,后为避武则天名讳改称“应天门”,隋唐多位皇帝都在此举办过大型庆典,接待各国使节。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时间较长的建筑,直至北宋才彻底废弃,仅存地下遗址;现在的应天门是2019年刚刚建成,根据历史资料最大程度进行了复原,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
应天门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的建筑格局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古典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明故宫的午门都是一脉相承。不过既然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的南门,主要的建筑物以及规制当然都是在南侧,包括登城参观也是从南侧进入,现在所在的北侧应天门广场其实是应天门的背面(确实是有点犯懒,加上灯光表演快要开始,不想绕到南边去了)。
牡丹文化节期间,每天晚上八点半会有3D灯光表演,十分钟的表演贯穿了洛阳从史前文明到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演进,非常精彩。

截取一些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的画面单独说明——
“河洛文化”,“洛书”和“河图”在之前有介绍过了。

洛阳是佛教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开始,所谓“白马驮经”,明天也将前往白马寺感受这段历史。

各种描写洛阳的历史名句

应天门广场北侧是天堂明堂景区,两座朱红色的仿古建筑复建了唐武周时期的天堂与明堂。但并非1:1复原,体量比唐朝原建筑小了很多,形制方面也只有部分还原,更侧重于表现当年的风格。

明堂是唐朝洛阳城的宫城正殿,洛阳城的核心,也是武则天举办各种仪式的场所。据《资治通鉴》《后唐书》等文献记载,明堂长宽均达到百米,高超过90米,考古挖掘基本支持史书的记载,这个体量在当年绝对是世界奇观的级别。唐武周时期落成后,明堂几度失火几度重修,最终在安史之乱中彻底废弃,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明堂的遗址,与应天门相同,新世纪建设的仿古建筑也是对遗址的保护性展示。
明堂建成后,武则天继续主持修建天堂作为其礼佛塔。文献中记载的建筑体量更加夸张,塔高相当于现代的300余米,内部佛像高200余米;这个就真的要持保留态度了,木结构造到这个高度从理论上也不太可行。。。现在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天堂高百米左右。复建的天堂同样是保护性展示的思路,台基像碗一样扣在了原天堂的基础之上,塔高为9层88.88米。
从天堂明堂景区出发,沿中州东路东行,看到九龙鼎。九龙鼎建于1992年,象征洛阳“九朝古都”,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现在“十三朝古都”的说法是在前面加了夏、商、西周,后面加了一个后晋)。石柱顶端的青铜鼎为“牛首兽面纹铜方鼎”的放大,这件文物在前面洛阳博物馆的部分已经讲过了。

在这里转向南,来到丽景门景区。洛阳历史上有两道丽景门,隋唐洛阳城的丽景门位于宫城以内,这个位置其实是金朝的丽景门所在。后根据历史资料仿建,包含两道城门以及其间的瓮城。


进丽景门之后是东西向的西大街夜市,向东延伸超过1公里,与南北向的十字街夜市相连,我觉得也算是“游客必到”的指标性景点了。想到这里会很热闹,但没想到能够熙熙攘攘到如此程度。。。


洛阳以“汤”为核心的小吃。“不翻汤”以鸡高汤做底,汤料包括韭菜、粉丝、鸡血、丸子等各式荤素调料,不勾芡、调味酸辣口;“不翻”指的则是在汤上面最后加的一块绿豆面煎饼,煎饼很薄不用反面即可煎熟,故而得名。其实排队并不太长,但看到这么多人难免有些烦躁,也就没想着坐下来吃,而是继续寻找可以拿在手里边走边吃的小吃了。
另,结果论来说没有坐下吃是正确的,如果在这里花上30分钟吃晚饭,当天后面包括洛邑古城在内的全部行程一定全部崩溃。。。

种草已久的洛阳十字街夜市,不过看这架势,背着40升背包硬挤进去可以说绝无可能,2019年的国庆黄金周也不过如此吧。。。最后是在青年宫地铁口的路边摊买了个卷馍解决的晚餐,其实还挺好吃的。

过了这个路口,西大街改叫东大街,夜市结束。随着逐渐接近洛邑古城,两边的店铺变成了各种“汉服体验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汉服妆造无疑是近几年洛阳旅游最为炙手可热的体验,拍一组洛邑古城的日景和夜景几乎成为定番。在洛阳,汉服体验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穿着、妆造、灯光、摄影是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一个电话解决全部”的程度。


不过三坑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需要真正的兴趣与时间积累的,从下午到晚上看到了太多太多身着所谓“汉服”的小姐姐,即使身为素人,也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同袍”,无论身着汉服或是汉元素都是精心挑选,能够感受到一种气质与自信。相比而言在妆造店随便租个衣服做个妆造,在灯笼前不顾妆已经花掉还是打个奇怪的灯摆姿势,甚至穿着所谓的“汉服”骑共享电动车,总觉得有些失态。总之并不是只要穿上三坑,就能达到自己的想象,汉服并不适合于所有人。
继续向前,发现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店!火的一塌糊涂的老北京涮羊肉!铜锅涮肉、只卖手切、麻酱小料,从各个位面都是极其正宗的感觉,当然这肯定不算洛阳特色就是了。。。这家店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过于深刻。

东大街鼓楼,建于明朝,保留至今。

这里距离洛邑古城的直线距离已经非常近了,但需要特别特别留意的是,现在(2023年5月时点)必须从南侧的大门进入洛邑古城!虽然各个地图软件都提示从鼓楼这里向南转就可以从北侧进入洛邑古城,但实际中间是工地完全不通!
洛邑古城并非真正有历史的古城,应该说是旧城改造的一个文旅项目;其中只有文峰塔算是老建筑,另有部分古城墙遗存;洛邑古城内的建筑风格、景观风格也并不限于洛阳最为繁华的盛唐。单纯当做一个文旅景区来看,这个热热闹闹的氛围我觉得还挺不错的,近几年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让洛邑古城彻底出圈,很突然的就成了多个平台的“汉服打卡点”第一名,之后就是不断添柴不断火爆的螺旋了。

洛邑古城一直是免费景点,今年原本是有在牡丹文化节期间收20元门票的计划(毕竟这种人流每人收20元真的是不少的收入),甚至已经发了公告挂上了美团。结果大概是周边商家的坚决抵制,第二天就变成了“免费不免票”,最后门口压根不查票随便进,可想而知里面摩肩接踵的程度。免费景点,交通相当方便,氛围的营造很有特色,已然来到洛阳,无论如何还是推荐晚上到洛邑古城凑个热闹看看灯笼的。

位于洛邑古城入口处的文峰塔,最早为始建于金朝的木塔,后于明清二度重建砖塔。

中央水景的营造感觉很舒服,可以拍出非常美丽的灯光倒影,我很喜欢。

红色灯笼的背景当然最为炙手可热,不过对于“汉服打卡”这个现象,在洛邑古城更能感受到,汉服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这张照片有点要说的,是一个讨论比较激烈的“以倭代唐”的问题。从洛阳回天津之后我特别查了些资料:“红灯笼”的意象其实是明清才在中国大规模铺开的;唐宋的灯笼确实多为黄色甚至更加偏白。所以尽管后面那组灯笼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秋田的竿灯祭,但也不能说是“以倭代唐”。或者说“红灯笼”未必最能还原隋唐洛阳的情景,却是中国人心中更加完美的投射。

这一天的行程已经不得不画上句号了。离开洛邑古城走到青年宫地铁站,我搭上的居然已经是地铁的最终电车!今晚投宿的洗浴距离地铁口不算太远,紧赶慢赶终于在午夜之前躺到了床上。抓紧时间休息,明天虽然只有白马寺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两个景点,但以今天的情况来看,强度肯定不会低,还是要做好体能和心理的准备。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