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三国]舍不得读完的三国志:陈寿、关羽、曹冲称象和渤海小吏

2023-04-12 07:10 作者:张连春作曲  | 我要投稿



▲虎牢关.正子公也



❶…………………………三国志读后感

❷……………………孙权为什么杀关羽

❸…………………………………假节考

❹……………………………曹冲称象考

❺………………………渤海小吏读后感

❻……………………………天命和报应

❼………………为什么快餐书会看得快



🕋 陈寿:三国志读后_2008



▲三国志.东晋隶书抄本.敦煌研究院藏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亡后,征召入洛阳,任西晋著作郎。谯周的学生。



🏷️上篇忘了说了,谯周是蜀亡事件里的搅屎棍子,他那点“夜观天象”的本领在丞相面前都是渣渣,所以丞相一死他才冒出头来。他咋没看出黄皓弄权姜维劳师来?只能说他作为蜀中大族的代表,在为本地人寻求利益最大化。



《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黄巾之乱到西晋统一,即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的历史。《三国志》成书之前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huàn]的《魏略》、韦昭的《吴书》,都可以作参考,只是蜀汉没有史书。


《华阳国志》的作者(东晋时期五胡之一,成汉的)常璩,在书里说了《三国志》的来源:『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百度说到宋朝才有人把陈寿的魏书、蜀书、吴书合在一起称为“三国志”是不确切的。


▲「国不置史」.三国志.南宋建阳本



那陈寿为啥在《三国志·后主传》里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诸葛丞相啥都想到了,结果把这事儿给忘了?他在书里书外都对丞相推崇备至,当然不会甩锅给丞相。果然,后边又写:『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前边说没史官,后边又写有史官,不是自相矛盾吗?


陈寿其实想通过自己犯低级错误以及说丞相“不置史”来表明态度:你们看见的都是一地鸡毛,看不见的都是我不敢写的。


▲关羽擒将图.明.商喜.故宫博物院藏



二爷三爷同为万人敌,为啥本传中第一次露面直接就到长坂坡了?因为他们都不是主角,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让主角下不来台!所以我给看书的人埋点草蛇灰线,毕竟,脑袋只有一个,我还要留着吃饭呢。


陈寿死后,三国史料陆续出现,南朝宋文帝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所引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一说引用史料二百零三种,我没数过不知道哪个对)。很多绝版书流传至今都是靠裴松之在《三国志》里的注给它们续的命,功莫大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陈寿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❶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❷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❸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❹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❺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❻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南宋建阳刊本




《三国志》当然比“演义”注重史实,但人无完人史无真史,陈寿为晋官,拿司马家的工资,肯定尊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纵然蜀汉自视为大汉正统,从来不用“蜀”字为国号,但《三国志》不用其正式国号“汉”而偏称其为“蜀”,而且给曹操写“本记”,只给刘备和孙权写“传”。


但陈寿是个严谨而又敢说真话的史家,虽其父因马谡兵败,遭连坐,被髡[kūn],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仍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也是史家的操守。


陈寿在论述一件事有分歧时,他会同时把几种说法都罗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比较,爱信哪个信哪个。他不会扯着你的耳朵,灌输他的论点。


另外,读史不是看小说,万不可以从头顺序往下读。洒脱一点,对哪个人物哪件事熟悉,感兴趣,就先睹为快,不想看的就直接跳过。


至于内容很有点意思,里面很多小故事和小典故,写得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读来趣味无穷。


2008年7月19日中午

 


🕋  孙权为什么杀关羽???


▲关羽战黄忠.正子公也



🏷️《蜀书·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魏书·武帝纪》: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吴书·吴主传》:二十四年,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吴书·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综上所述,孙权的杀心早就有了,劝降就算真有过也是幌子,关羽降吴得封他个多大的官才合适呢?孙权就想要关羽的脑袋当投名状,献给曹操。


是,孙权的外交小动作是挺多,派使臣到荆州想给儿子娶二爷家闺女,让二爷给骂回来了:“虎女安能配犬子!”



这是非常失礼的外交动作,因为在吴蜀政权中,孙权的儿子只能娶刘备的闺女,职位对等原则嘛。孙权使出这招来,二爷要是反应不激烈,就能挑拨到二爷和大爷的关系。让大爷把二爷调回成都,换谁来都比这位爷好下手。二爷要是反应激烈,孙权就落下了热脸贴冷屁股的委屈,说盟友看不起他,这么自降身份都被人家骂回来了,将来就能作为开战的借口。


孙权在搞斗争方面有两把刷子,但二爷也心思缜密,根本不接招。话又说回来了,这种小摩擦对于成熟的政治家来说,都不叫事。孙权杀关羽症结不在这里。



▲关羽战庞德.正子公也


孙家统治江东,一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特别是周瑜和鲁肃两个江东大族代表死了以后,朝堂里暗流涌动,所以孙权越来越需要曹魏给他的房本上盖章签字,住着才会踏实。


如果让二爷这位蜀中最擅长水战的将军打下襄樊来,再带着这种强大的水军盘踞在荆州,那将是未来吴国挥之不去的超级噩梦。


二爷当时已经把曹军北方能动员的兵力全给吸引到樊城去了。这种“倾天下之兵赴一人”的场景,上一次出现还要往回捯四百多年——西汉开国高祖会战霸王的时候。


在二爷即将拿下襄樊的时候,荆州失守了,胜利在望的二爷因为糜芳、傅士仁贻误粮草功亏一篑,这俩货怕二爷回来找他们算账,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大势已去的二爷无奈撤军,走到当阳县麦城时,被马忠擒获。




▲张飞当阳桥.正子公也


威震华夏的关羽升天,荆州到手,二爷的三万野战兵➕于禁成建制的降兵三万➕荆州留守约三万共约十万的水陆两栖部队,一朝收入孙权囊中,对于兵源一直不足的东吴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了翼了。


所以,关羽必须杀。


2008年7月26日下午



🕋 假节


 

▲金节.三才图会.仪制


读诗人小传的时候,经常看到谁谁“知制诰”,不知道啥意思,一查,是说可以代皇帝草拟圣旨诏书的权力,比如唐代的元稹、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大家都曾获此殊荣。看《三国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假节”、“持节”等专业术语,忍不住也去查了一下。



🏷️假节钺: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须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




 假节 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持节 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 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 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旌门纛.皇朝礼器图式.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我想象中的“节”类似这个“纛”


🏷️司马迁:节 ,使者所拥也。


🏷️颜师古:假,权以给之,不常与。



虽说非皇帝的使者不具有持节资格,但东汉末年 , 出现了将军假节的现象 , 这些将军不为使者,没有持节的资格,所以只能“假节”。咱们第一篇里说袁绍“假节”,第三篇里说了邓艾“假节”,都属于这个情况。


有人质疑关二爷的权力,二爷的权力当然不是只依靠和刘备的关系,而是刘备给与了他实实在在的“许可证”——「假节钺」。


而「假节钺」比假节更高一级,除了拥有假节的权力外,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和斩杀「假节」的将军。


终蜀汉一世,「假节钺」的关二爷是独一个。


而曹魏「假节钺」的有曹休、曹真、曹爽、夏侯尚、于禁、满宠、司马懿、司马昭八位。


孙吴「假节钺」的… …没有。




🕋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邮票


 

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出于印度佛典,他指出地处中原的曹魏境内无象,所以不得不与孙权进献之事混为一谈;而称象的故事多见于汉译佛典,如北魏的《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中就有类似故事。


季羡林也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源自《杂宝藏经》,“它也许在后汉时代就从口头上流传到中国来了”。


《杂宝藏经》为北魏时所译,比西晋初年成书的《三国志》要晚,但《杂宝藏经》中所的很多内容早已见于汉译佛经之中。


 吴金华指出《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邓王冲尚幼”,与本传“生五六岁”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左右,当时孙权刚统治江东,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所以认为巨象一定来自越南的观点未必可靠。


彭华也指出陈寅恪的论点大有问题,大致在刘宋之前,长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三国时期的吴国境内有象且由孙权进献给曹魏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现在的河南简称“豫”也能说明中原曾经有象。


考工记.山东美术出版社



维基百科上说: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轮人》说明在当时已经知道运用浮力检测木材的质量了,那么称象的故事与中国的科技史也相当吻合。


但是我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有关浮力的内容。

 

2008.7.23 上午



🏷️秦并天下,楚汉双雄,两汉风云,三国争霸,接下来就该两晋悲歌和隋唐了,期待中



喜马拉雅听书



小吏的书我最先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到的,叫《舍不得听完的中国史》,听得入港,一激动冲了一个月的会员。


第一部听完,我说这个博主还挺有料,嬉笑怒骂还有凭有据有意思,立刻回过头去听了一遍。


最后听到一则启事,才知道文字作者叫“渤海小吏”,于是赶紧去买书,买来一看才知道,主播就是照本宣科一字没改,可知小吏的文笔口语化的多地道,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的原因吧。




孙坚.正子公也


说实话,声音我听了两遍,也就记住1/5的内容,一看书才发现有太多东西根本没听清。所以学知识还是要看铅字,想闭着眼打着盹儿就能学文化,估计要等科学再发展几年,起码我这脑子还没进化到那种程度。



刘关张.正子公也



🏷️小吏的语言轻松幽默,一旦看几行就会忘记手机了,于是整晚整晚的都在看。



小吏是以《资治通鉴》的脉络来讲述的,中间当然也引用了很多前四史的东西:《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但他做引用的时候并非一味的迷信,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相当谨慎。


比如《史记》写的“秦始皇”他就选择了怀疑,说太史公好像跟秦始皇有仇,从嬴政出生的身份开始,就没有停下“黑”这位始皇帝的脚步。


还有太史公强加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焚书」是项羽进咸阳后烧的,「坑儒」坑的是一群求仙的方士。


再比如《史记》中记载陈平离间项羽范增的招数很可笑。因为项羽不是傻子,傻子无法纵横华夏,从无败绩的,只能说明再次失真。



🕋 天命和报应


▲文鸯.正子公也


天命和报应是小吏经常提到的两个词,他的唯心论,可以由此断定。


谁为王?谁为寇?天命早已注定。杀降不祥,报应不爽,也是他永恒的论调。


就像人终有一死,不管是30岁还是100岁,太阳东升西落,海水潮起落潮涨,世间万物有始就有终。


——这就是小吏说的天道。


人不能拿自己的誓言当工具,有史以来凡是对天发誓的人下场一般都不太好,科学依据没有,咱们读历史是为啥?趋利避害,总结前人智慧,争取成功呗!



▲孙权.正子公也


🕋 为什么快餐书看起来会比较快?



❶印刷用轻型纸,蓬松,显厚。(到三国争霸换了大百科出版社情况才有改观)


❷像星巴克一样,没有小号字,只有中号,大号以及特大号字。


❸用画笔工具画一些特别弱智的地图,一张就是大半页或一整页,您学学人家星球研究所,人家引用的图片看着那叫一个赏心悦目!


❹题目占两页。


❺加一些没用的二维码,下边写着扫描看大图,其实扫了以后就是加小吏的公众号,手机上打开的图也并不高清,一度让我怀疑我是不是买了盗版。



🏷️所谓读史明智,是通过历史中一个个鲜活人物选择后的结果。判断出当前你眼前事物的发展趋势,然后问自己即将做出的选择值不值。



▲吕布.正子公也



看卫霍横扫匈奴征战杀伐时不可谓不痛快,但是看到匈奴最后几乎被灭种远遁西域时也感到悲哀,特别是看到汉武大帝为了举国起兵而搜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





渤海小吏已出版作品




🏷️秦并天下,楚汉双雄,两汉风云,三国争霸,接下来就该两晋悲歌和隋唐了,期待!



2023年,2月12日早晨


[真·三国]舍不得读完的三国志:陈寿、关羽、曹冲称象和渤海小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