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要造车了 “智能汽车”到底有多香?
继华为之后,百度、苹果、小米等科技巨头在利用相继进军智能汽车,通过为主机厂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增量部件、开源软件等方式展开合作,以形成优势互补、多方合作的业务布局,和大家伙聊一聊我对“智能汽车”的理解;
首先我先声明一下,智能汽车≠新能源车 这里面存在本质的区别,新能源车单指汽车动力是使用新能源,电能、氢能都只是汽车动力的一种形式;
智能汽车更多指“车满足用户需求的整个闭环体验”,可以理解“智能汽车是一个新物种”,新能源车只是在燃油汽车的基础上升级;
1)百度:2021 年 1 月,百度对外宣布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并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 SEA 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2 月 18 日,在百度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又对此进行表态,称目前该公司进展顺利,已经任命了该公司的 CEO,并确定了品牌名称;
2)苹果:2 月 3 日,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作为与起亚汽车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一部分,苹果公司将向起亚投资 4 万亿韩元(约 36 亿美元)。报道称,苹果将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与起亚合作,生产电动汽车,预计两家公司将于 2 月 17 日签署协议,不过具体时间仍可能发生变化;
3)小米:2 月 19 日,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且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目前,小米集团尚未对该报道给予确凿的肯定。靴子虽未落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小米在智能汽车版图中的“战略野心”—先后投资了凯立德、蔚来、小鹏汽车、博泰,并注册成立了“小米车联”。

在“入局新势力”中,不难发现手机厂商是其中最大的阵营,而作为上一轮科技变革的领军 者,其造车背后的底气在哪?
一、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
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作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划时代的产物,皆遵循着“交互的变革—>架构的升级—>生态的演化”这一发展路径。其中,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功能机以机械按键为枢纽的交互方式,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创新性设计,带给用户全新的触控体验,并通过架构的升级不断完善手机功能,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到万能“场景性工具”的华丽转身;
智能汽车同样复刻了这一路径,率先以汽车座舱为突破口,从机械仪表盘向全液晶仪表盘与中控大屏进行智能化转变,并叠加自动驾驶功能的变革,驱动汽车的角色从传统的出行工具转变为共享的“移动第三空间”
华为、苹果以及小米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的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特斯拉的成功,看到了软件定义的汽车的希望
相比于传统车企,特斯拉更像是 TO C 的科技公司。
特斯拉类“苹果”商业模式成立的基石是——打造出了划时代的智能汽车,国内新势力造车的代表人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评价:“特斯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智能汽车”。
特斯拉在基于软件+硬件(高集成的电子电气架构),以整车 OTA为桥梁,实现了汽车的持续升级和常用常新,真正把汽车从“功能机”升级为“智能机;
特斯拉作为全球第一个使用 FOTA 技术的车厂,不仅通过 SOTA 实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更新,也能够延伸至自动驾驶、车身控制、电池管理等核心领域的 FOTA 升级,提升车辆自身性能。
同时通过特斯拉 APP 进行 OTA 软件更新服务,实现软件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具体 包括:
1)首次引入了软件应用商店(in-app-purchase),方便用户购买软件升级。未来所有特斯拉车主都可以在特斯拉的 APP 中购买各种软件更新服务。
例如,基本版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完全自动驾驶(FSD),加速性能提升以及其他高端功能;
2)开启高级连接服务收费(9.9 美元/月)。只有车主支付了服务费才能用实时路况、卡拉 OK、流媒体等功能。

特斯拉的 OTA 软件业务(FSD)有望在 2025 年将贡献汽车业务毛利的 1/4;
从中长期来看,FSD 将大概率切换成软件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预计 2030 年的订阅服务收入有望超过 160 亿美元/年。
软件订阅服务的模式下,FSD 前期消费门槛进一步降低,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率,并且也符合马斯克所倡导的软件持续收费的商业模式,未来 FSD 将大概率切换成软件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
基于软件订阅服务模式下,预测 2030 年特斯拉将有超过 1700 万存量车主用户,其中近 80%将成为 FSD 的订阅付费用户,FSD 的订阅服务费将达到 160 亿美元/年。

三、“技术+生态”优势
通过回溯,发现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不仅在迭代历程上存在惊人的相似,在模式以及阵营的选择上,智能汽车也延续着智能手机的变化。
具体来看:1)“苹果”模式:智能手机:苹果通过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的战略,打造“fast system”,并依靠优化调整结构,实现软件在硬件基础上的快速迭代;智能汽车:特斯拉选择将其汽车架构直通终点至“中央计算平台架构”,并将自研的“Autopilot 系统+FSD 芯片”进行垂直整合,实现了在性能上的全面赋能。同时,采用独特的“影子模式”,打造海量数据+算法的研发迭代闭环,以实现在自动驾驶能力上的绝对领先;
2)“安卓”模式:智能手机:安卓系厂商通过开放硬件+开源软件的合体,形成从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终端的联盟合作,与苹果实现对垒;智能汽车:传统车企受制于自身在芯片研发及算法能力上的不足,多以“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出发,倾向于在不同域中选择优质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联盟的形式”展开差异化的竞争;
四、“万亿市场”智能手机领军者造车背后的原因
从汽车单体价值量来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远远不及传统汽车市场,根据 IDC、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的资料显示,其通过手机出货量与汽车出货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传统汽车的市场规模(1.8 万亿美元)已是智能手机(5000 亿美元)的 3 倍以上。
再结合以上数据,以及对于智能汽车趋势的理解下进行综合判断,在“新四化”的背景下,随着智能网联化的驱动,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不仅仅只是延续,更有望实现大幅的超越,而软件的价值将是其中最大的增量;
软件成为智能汽车产业的关键,驱动软件市场规模的增长
在 Automotive News Europe 资讯中 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模式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到 2025 年,许多汽主机厂业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汽车软件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 340 亿美金攀升至 2030 年的 840 亿美金,期间的 CAGR 为 9%。
从细分市场来看,OS and Middleware、ADAS and AD 软件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速,2020-2030 年期间的 CAGR 均达到 11%,超过软件市场规模整体复合增速,预计在 2030 年分别达到 80 亿美金、430 亿美金

五、“真服务”、“为用户” 持久的ARPU商业模式
传统汽车厂商的模式还是以卖车为主,大部分支出都在车品研发、制造、销售上,从模式上和诺基亚简直一模一样,诺基亚之所以没落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只关心制造和质量,硬件缺乏更多应用场景;另外就是长期客户价值来看传统车企也存在各种问题;
传统车企(个人体验):服务断点、相对低价值
服务断点:
以买车为准,买车之前什么都好,一旦买了以后,什么都不好,且买车环节经常出现必须用贷款买车等坑害客户现象;
保养,修理,客户长期维护,而且经常会出现4S店宰客,过度维修、保养的情况,客户体验非常差,而且客户根本投诉无门,投诉成本是极大的,价值深挖都没有做到的。
车买了以后,如果是高净值用户,有复购需求,那就会由销售人员去维护,核心还是为了卖车,并未给用户持续提供价值;
低价值:
用户和车企之间的价值就是卖车盈利、保养、修车加起来的收益,这个在长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车企大多数是在不断的开拓新用户,出新车卖新车,大多数老用户复购的话很少选择同品牌的车;车卖了以后,客户用车需求有变化传统车企的解决方案就是买新车,车企不断花大价钱拓展新用户,只构成了销售的闭环,并没有构成用户服务闭环,长期价值有限,这也是我觉得特斯拉未来会把一部分车企干掉的核心原因;
智能汽车:高价值、高留存、人车个性化长期有耐心
高价值:
智能汽车从软件到硬件都是可以定义的,目前从特斯拉的OTA升级服务看,涵盖了软硬件两方面;目前特斯拉的发展重点还没有放在这里,更多的制造和交付,但从特斯拉客户价值构成上,整车价值+SOTA+FOTA +N 这样长期价值由剩下的三项多少决定,客户长期价值才得以体现,这有点类似目前智能手机、IOT行业硬件不赚钱靠软件提供场景解决方案赚钱,才是客户ARPU最大化提升的关键;
高留存
互联网行业多数的商业模式都和留存挂钩,汽车行业本身的替换周期会比智能手机更久,买个车开个几年完全取决于汽车质量本身与客户用车需求变化,汽车质量放长周期看变化相对小,用户换车更多是客户用车需求变化,现有汽车无法满足;这一点通过软硬件OTA解决,可以解决大部分需求;比如:续航短可以换电池、加速慢可以升级芯片、经常跑高速可以购买或者订阅FSD等等,预测特斯拉用户的留存和生命周期大大高于传统车企,高留存下的用户价值更大;
人车个性化
个性化是互联网的一个杀手锏,给用户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也是体验为王的市场竞争中不可多得的竞争壁垒之一;汽车的个性化,从驾驶体验和硬件两方面看
驾驶体验:小鹏的汽车里有一个功能,自动识别驾驶人,从而调整座椅位置和车内温度,喜欢的音乐,导航语音等。处处的细节提升了驾驶者体验,传统车企是从来不会关注这方面的;
硬件体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强,比如汽车颜色,轮胎,外观装饰与发烧友改装。颜色上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贴改色膜的特斯拉汽车;改装行业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外观一样的车,在出厂时提供可选配置,一个家用一个下赛道豁一豁,这个方向未来还是大有可为;

六、估值模式
首先我的观点是,特斯拉不能用传统PE 、PB、PEG、现金流贴现等方法估值,传统的估值方法还是按业务按产品卖多少钱,销量,利润等按照财务报表去估值,用于估值特斯拉就有不准确的地方在于OTA的用户价值本就是不断迭代的,不断变化的。
就像苹果手机卖了以后,应用市场的30%抽成构成了另一块大收入,并且是不断增长的;
特斯拉估值更应该以互联网的估值方法,从商业模式到ARPU值来决定,最典型的就是B站、拼多多;
特斯拉商业模式,硬件+软件模式
决定特斯拉估值的一个是用户基本盘也就是汽车销量、汽车平均售价(整车盈利比)、OTA升级服务数量决定;
硬件=汽车+选配配件+迭代服务(电池升级)
软件=FOTA+SOTA+N(N主要指特斯拉未来的升级服务)
总结:
特斯拉带起智能汽车风潮,国内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更多是看重智能汽车复刻智能手机带来的“万亿市场”“技术+生态”“高ARPU值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