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家谈读书文章与语录(作文素材)

2022-04-24 10:47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谈读书

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1)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幽尔??(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德孚(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曾国藩谈读书

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摘自《曾国藩家书》

 

左宗棠谈读书

读一句,须要晓得一句的解;晓得解,就要照样做。古人说,事父母,事君上,事兄长,待昆弟、朋友、夫妇之道,以及洒扫、应对、进退、吃饭、穿衣,均有见成的好榜样。口里读着这一句, 心里就想着这一句,又看自己能照者样做否。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方是会读书。早眠早起。

    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写字要端身正坐,要悬大腕,大指节要凸起,五指爪均要用劲,要爱惜笔 墨纸、温书要多遍数想解,读生书要细心听解。走路、吃饭、穿衣、说话,均要学好样也有古人的样子,也有今人的样子,拣好的就学。

    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但既读圣贤书,必先求识字。所谓识字者,非仅如近世汉学云云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冯钝吟云:“子弟得一 文人,不如得一长者;得一贵仕,不如得一良农。”文人得一时之浮名,长者培数世之元气;贵仕不及三世,良农可及百年。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此等字识得数个足矣。科名亦有定数,能文章者得之,不能文章者亦得之;有道德者得之,无行谊者亦得之。均可得也,则盍期蓄道德而能文章乎?此志当立。

    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 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着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试自忖之。

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气?我现才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 断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摘自《左宗棠家书》

 

黄季刚(黄侃)先生谈读书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

    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见。韩非有言:“变业无成功”,此可为吾人讲学之鉴。

    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

    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尽境。

    今日自救救人之技,曰刻苦为人,殷勤传学。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洽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

    治学贵能记诵。《西京杂记》云“读千赋乃能为赋”,此可知其要矣。

    学问之事,有传学,有行学。欲行其学者,未有不皇皇如也。

    学者可贫而不可贱。白刃当前,不救流矢,学问亦然。

    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学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颜回韩非贾谊王弼数人而己。

    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常人治学有二病,一曰急,二曰懒,所以无成。

    世人是尧舜而非桀纣,治学亦当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博览旁征,必先有其基。

    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以自立。

    读中国旧书,了解为先,记忆次之,考据又次之,判断最后。

    看清一部难懂之书,可以读多数难懂之书。

    所谓科学方法,一曰不忽细微。—曰善于解剖。一曰必有证据。

    阎若臻《潜邱劄记》、惠栋《九经古谊》、《松崖笔记》《九曜斋笔记》,可见大师入手为学,不嫌鄙陋,学者可依以为师。

    王安石云:莫将有限胜无穷。惟作学问,却应将有限胜无穷。

    治学须看原书,不可误听人言。

    作与述不同,作有三义,一曰发现谓之作。二曰发明谓之作。三曰改良谓之作。一语不增谓之述。

    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考据之学有三要,一曰不可臆说。二曰不用单文。三曰不可迂折。欲为考据之学,必先能为辨论之文。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己。

    死而不亡者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

    生知谓道德,非谓学问。

    教化者,教人且化人也。故道德须立于感情之基础上。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天下事不外名实二种。名所以指实,而名非实,惟实至者名自归矣。

    我辈学问,以汉学为表面,以申韩为骨干。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亦得择要之法。

    点书。朱子谓凡人点书,第一步用十分功,第二步即可用得七八分功,第三步即可用得四五分功。此经验之谈。

     翻书。不有根抵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抵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媕陋之讥。翻书有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著书。此事不可望之常人。颜之推有言,但能学问,自足为人。必乏天才,毋强操笔。

 

    或谓读经须先看《说文》,此语不然。十三经中字在《说文》外者几四千徐,而《说文》之字在群经外者,亦有数千。

    训诂、文词、典制、事实、大义等不可妄为轻重,此经学之大要也。

——摘自《量守庐学记续编》

 

徐复观谈读书

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的了解;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于是读来读去,读的只是自己的习心成见;不仅从幼到老,一无所得,并且还会以自己的习心成见去栽诬著者,栽诬前人。始而对前人做一知半解的判断,终且会演变而睁着眼睛说瞎话,以为可以自欺欺人。这种由浮浅而流于狂妄的毛病,真是无医可药的。

 

梁启超谈读书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的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炼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却最真切。这是好处。

还有一件,我在前项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选自梁启超著、中华书局出版的《读书指南》,有删节。

 

杨绛谈读书

杨绛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杨绛《读书苦乐》

 

培根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培根《论读书》,王佐良先生译

 

周国平谈读书

第一则: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第十二则: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周国平《人与永恒·读书》

 

第二则:

    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第七则:

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第十则: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周国平《碎句与短章·读书》


名家谈读书文章与语录(作文素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