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独裁者手册》 ——以社会交换为核心的政治架构

2023-03-31 09:06 作者:葉秋澪  | 我要投稿

摘要:《独裁者手册》寻求从纯粹的政治生存视角,提出了重要的政治三维理论,从领导者的政治生存这个视角,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的实证研究,解释了政治“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笔者试图结合社会交换等社会心理学理论,重新解释这一政治理论,并探究理论的缺陷之处,将其与社会文化现实综合探讨,希冀对当代社会发展进步有所贡献。

关键词:政治三维理论 社会交换 团体领导 理性决策

一、引言

在生活中,政治世界错综复杂,哲学的、历史的、新闻的、诗意的解释层出不穷,《独裁者手册》寻求从纯粹的政治生存视角,摆脱意识形态、价值观与文化对其的修饰,“我们探求一种更简单的、希望也是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思考政府……提供了一个方式来探讨政府之外的生活其他方面……使我们评估如何改善政治规则的方式”[1]23。

本书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政治三维理论,也称选择人理论,从领导者的政治生存这个视角,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的实证研究,解释了政治“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2]。笔者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些观点可以利用社会交换等理论来解释;同时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偏颇,也可以解释政治三维理论的不足。

二、理论分析

1.政治三维结构与五大法则

在本书的构想下,统治者一切行为都可以归因于获取权力、保持政治稳定,而且他们是无法一个人维持统治的。根据对统治者影响的大小,团体内可分为三个维度: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致胜联盟[1]30。其地位与人数构成金字塔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政治三维结构

其中,名义选择人是统治者的潜在支持者,实际选择人是那些对统治者确实有影响的人,而致胜联盟成员是统治者不可或缺的支持者。此划分标准近似于Hollander等人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团体统治者按照“亲疏”程度将下属区分为“圈内人”与“圈外人”[3]216。

在任何国家、组织或者企业,都存在这三种维度,无论是“民主”还是“独裁”,他们的区别只有三个维度规模的相对大小。通过这些维度的交织、改变,足以讨论统治者的行为与政治生活的复杂性[1]33。据此,作者提出了保证政治生存的五个法则:

法则一:让你的致胜联盟越小越好

法则二:让你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越大越好

法则三:掌控收入的分配

法则四:支付给你的核心支持者刚好足够确保他们忠诚的钱

法则五:不要从你的支持者的口袋里挪钱去改善人民的生活[1]45

这些法则与后文讲述的社会交换理论有很大关联。

2.选择、回报与社会交换

在政治生存中,核心事件就是选择与回报:统治者与致胜联盟的相互选择,名义、实际选择人对统治者的选择,统治者对公共物品、福利、私人回报的选择等。笔者使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来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Homans、Blau等人为该研究的代表人物,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主张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奖赏和报酬为向导[4]。

图2

在此基础上,统治者选择致胜联盟,是需要其政治支持;致胜联盟支持统治者,是需要其提供私人报酬;民众选择统治者或者致胜联盟、实际选择人,也是为了获取公共政策的福利或者私人报酬;统治者选择政策,为了名义选择人可以更好的劳动、创造税收;实际选择人接受政策,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受到更多的好处。如图2所示,相当大部分的政治行为都可以用交换理论来解释。

特别是五大法则也可以由此归因,如图3所示。


图3

3.服从、反叛与理性决策

在面对回报或者说算计的时候,致胜联盟有两个选择,服从于统治者或者说背叛、另寻他人。做出选择的标准可基于理性决策论(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theory)来分析。

理性决策理论同政治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是高度一致的,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5]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当候选人,向可能的致胜联盟成员抛出橄榄枝时,致胜联盟会衡量其可以掌握的利益与资产、可能用于回报他们的利益大小;被比较的可能是其他候选人,也可能是掌握权力的自己。只有这个候选人是同流合污的最优解时,他才会被选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那些资源丰富、建设落后的小国。正如书中的大标题:腐败使人有权,绝对的腐败绝对使人有权[1]187。

另一方面,统治者在施策时,也会进行理性决策。手中掌握的资产,必然存在一个最优解,可以刚好回报致胜联盟,以公共物品或者政策回报选择人,不至于他们抗议、反叛进而威胁自己的统治,同时富裕出来部分资产(如何使用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当统治者和致胜联盟真的丧尽天良、人民忍无可忍的时候,人民会考虑反叛或者革命。他们也会进行选择比较,寻找一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上,人们认为未来继续在这政府统治下的生活,仍将非常糟糕[1]280;与此同时反叛带来的代价,也是重要衡量标准。

4.总结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尝试建立一个理论框架。

图4

对致胜联盟而言(其行为使用红色箭头表示),可以决定统治者的政治生存并给予支持。对实际选择人而言(其行为使用蓝色箭头表示),他们提供选票、给予统治者政治忠诚。对名义选择人而言(其行为使用橙色箭头表示),他们构成社会基础,是统治者政治声誉、税收、资本收益的最主要来源。对统治者而言(其行为使用黑色箭头表示),他们最大的操作空间在于资本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由上述论点,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环状模型。

三、理论的缺陷

1.对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偏颇认知。

原作者的社会表征应当是:政治的本质与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统统无关。但是,“现在科学家与哲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科学并非是全然客观的。”[6]作者非常潇洒地把这些因素抛在脑后,笔者认为这和早期行为主义者追求完全客观的心理学,是同样偏激的态度。作者对此问题的认知是偏颇的。

“在韩国电影《辩护人》中,国安部的打手说‘从1953年开始韩国和朝鲜处于休战状态,但并没有停战,为什么你们感觉停战了?是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在维护稳定和治安,把左派人士镇压下去。’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爱国主义,是为了社会稳定,这套意识形态支撑了他下手打人。”[7]政治是不能完全同意识形态割裂开的。

“……将中国社会预设为一种情理合一的社会,从而使此种社会中发生的人情、面子,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类似心理和行为。在中国社会,我们在经验中便可以发现,大多数人的办事和处世原则既不会偏向理性,也不会偏向非理性,而是希望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和调和。”[8]假设人们都能摆脱文化的现实,都去做出理性的选择,那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2.将人的行为完全归因于物质利益的交换。

笔者使用社会交换、理性决策等理论,比较成功的解释了作者的理论。但是也同时意识到,政治三维理论与上述社会心理学理论着共同的不足:将人类的全部行为归因于物质利益的交换,就像动物为了生存资源而按进化的逻辑生存一样。经验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都不是可以完全预测的,群众的行为更加错综复杂,更不至于说用纯粹的物质交换来概括。

3.无法摆脱自身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限制。

尽管作者声称摆脱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对观点的限制,但是把资本作为生活的中心、资本高于一切,这样“吃人”的价值观,本身就是西方经典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态度上,作者特意规避了全盛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各国,并且反复多次、有意无意地嘲讽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独裁专制。在解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也只研究了事件起始到二月革命建立资产阶级过渡政府的历史时期。在对待马克思、列宁等历史人物的观点时,作者只字未提他们的贡献,却反复强调自己观点的优秀和超越前人。未免不让人产生怀疑:作者真的做到了吗?

4.立论态度总体上是偏激的。

首先体现在作者的武断,关于统治者的假定就有些片面化和极端化;对不少独裁/威权国家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调适性改革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和深入。对一些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多元化和统治策略的精致化程度有所忽略。对一些制度的改革试验、创新实践视而不见或者把握不准[9]。

接下来体现在作者的用词标准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情绪化词语来阐述理论,而且有博眼球或者愤世嫉俗的成分在。或许是为了吸引人、也可能是为了书卖的更好,本书的立论不甚严谨,但噱头格外唬人。

最后体现在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上,作者存在以己度人的问题。例如在“第八章:反叛中的人民”中,作者想当然的觉得,革命者、人民只要面临极其严酷的反叛代价,就会向统治者屈服;能够掀起革命、取得胜利的人,只会比统治者更坏[1]280。在革命和战斗中重新站起来的新中国,可以推翻假设的现实基础十分雄厚,人民与革命者没有他想象的那般脆弱和物质化。

四、展望

尽管理论存在偏颇甚至武断的地方,但是不妨碍它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理论。至少在经典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可以完美的解释政治现实。从社会交换与理性决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契合作者的本意。

笔者最赞同的观点是,揭开过于刺眼的现实、清楚真相,可以有助于我们做出改善。作者提供的一些观点,为我们当代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好的理论基础。我们常说的“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与作者提倡的实际选择人与名义选择人的紧密结合,存在异曲同工之妙。给予名义选择人更多的发声、反对的自由,可以对统治者、致胜联盟产生警醒,让他们不得不提供更好的公共福利、更好地进行善政。统治者、致胜联盟、实际选择人,如果能始终坚持与名义选择人紧密结合,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并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笔者承认,政治和信仰确实是不同维度的存在;信仰可以借助政治来宣传和变成现实,但也有可能沦为政治保持自身稳固的工具、进而让信仰蒙尘。人民的信仰应当凌驾于政治的机械规则之上,凌驾于资本交换与物质利益之上。这样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值得我辈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美]Bruce Bueno de Mesquita,等.独裁者手册:为什么坏行为几乎总是好政治[M].骆伟阳,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2] 赵义.独裁者手册:对西方政治病理的探究[J].南风窗,2016,32(21):102-103.

[3]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 周志娟,金国婷.社会交换理论综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2(12):281.

[5] 方芳.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26(8):64-67.

[6] [美]David G.Myers.社会心理学(第11版)[M].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1.

[7] 纪彭.从《独裁者手册》谈起政治的核心问题[J].国家人文历史,2013,5(13):133.

[8]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19(5):48-57.

[9] 黄杰.“三维政治”与政治生存的逻辑——评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的《独裁者手册》[J].公共管理评论,2016,13(2):109-119.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独裁者手册》 ——以社会交换为核心的政治架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