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官方规则集】中郎将笔记(十六):距离与攻击范围

八月的回归,首篇便是讲一讲三国杀常见但是又让许多萌新较难理解的“距离”与“攻击范围”。(之前一度以为距离在b站上应是讲烂了,直到我去搜索,才发现没多少,这倒是愈发显得这篇的发表更为重要了)
距离的基本概念
我们一般在游戏中提到距离时,默认是指距离终值。需要用到距离时,先计算得出距离初值,再修正该值,最后修正所得出的值为距离终值。即距离初值+距离修正值=距离终值。
距离初值
如下图:

D至E或C的距离,即从D开始以最近的方向数过去,直至数到E或C,数了多少,数值就是多少,这和上图计算绿色箭头同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因为是计算最少的箭头数,所以距离的计算可以从逆时针算过去,也可以从顺时针算过去,但是初值的确定,只能够选取最近的一边,两边都相等的时候,那就随便啦(狗头)。这也为我们DIY提供了一条新的点,例如计算距离时,不能从你这个方向去计算之类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名角色死亡,则其不再参与距离初值的计算。例如潘凤装备【三尖两刃刀】杀死华雄,在造成伤害后,不能发动该武器技能。这是因为发动该技能需要计算目标角色至其他角色的距离,而目标角色已死亡。
距离的修正
我们在游戏中常见到的“A至B的距离+X或-X”、“A至其他角色的距离+X或-X”以及“某些角色至另一些角色的距离+X或-X”等这些效果,都是这些角色需要计算距离时,在得出距离初值之后,对距离初值进行修正。X即为修正值。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值只要进行修正,无论怎样修正,其最小为1。例如:
如上图,即使是D装备了【赤兔】或者D是马超,D计算至E或C的距离也是1。
距离终值
当所有的修正都结束后,最后的值即为距离终值。
当我们不用修正距离,又没有技能影响(或确定)距离终值,则距离终值一般就等于距离初值。
当出现了“A至B的距离视为X”、“A至其他角色的距离视为X”以及“某些角色至另一些角色的距离视为X”等这些效果,则意为产生了距离终值,只要受到了此类效果影响,不管是怎么计算,不管初值是多少,距离终值都为X。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多个技能同时确定距离终值,就会出现可行性上的问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1.距离的计算是一名角色对另一名角色而言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单向的,我杀得到你不代表你杀得到我;牌面描述常有“你至其的距离”(计算你到他的距离)、“与你距离”(计算他到你的距离)。
2.我们一般用到距离的时候才进行距离的计算;“马术”是状态类技能,但是它的效果只有在进行距离计算的时候才产生影响。
3.角色至自己的距离终值为零。(这里与攻击范围是有区别的,注意辩认)

有关距离的概念
与距离有关的概念一般为不计入计算有关。
不计入距离的计算
若一名角色不计入距离的计算,则该角色到其他角色的距离初值和终值、其他角色到该角色的距离初值和终值均不能计算,在计算一名角色到另一名角色的距离时,视为该角色已离场。
相关牌面描述常有:“你令其不计入距离的计算”、“你令其不计算距离”、“你不计算距离”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有很多,例如与该角色有关的距离关系限制规则的检测是必定不能通过的、该角色不在任何角色的攻击范围内、任何角色不在该角色的攻击范围内。
不计入座次的计算
若一名角色不计入座次的计算,则该角色与其他所有角色均不相邻、该角色不处于任何一个围攻关系或队列之中、在判断一个围攻关系或队列是否成立的时候,视为该角色已离场、在判断一名角色能否阵法召唤的时候,视为该角色已离场、在确定其他角色的上/下家的时候,如果他的上/下家是该角色,那么他的上下家改为该角色的上/下家、在确定该角色的上/下家的时候,视为该角色没有上/下家(场上只有该角色和一名其他角色的时候,默认这两名角色都是没有上/下家的)。
相关牌面描述常有:“你令其不计入座次的计算”、“你令其不计算座次”、“你不计算座次”等。
相关:【调虎离山】:出牌阶段对一名其他角色使用。该角色与此回合内不计入距离或座次的计算,且不能使用牌,且不是牌的合法目标。此牌使用结算结束后,你摸一张牌。

攻击范围的基本概念
我们一般在游戏中提到攻击范围时,默认是指攻击范围终值。需要用到攻击范围时,先计算得出攻击范围初值,再修正该值,最后修正所得出的值为攻击范围终值。即攻击范围初值+攻击范围修正值=攻击范围终值。
攻击范围初值
一名角色的装备区里有武器牌,则该角色的攻击范围初值为此武器牌上标识的攻击范围数值;若一名角色的装备区里没有武器牌,则该角色的攻击范围初值为1。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攻击范围初值与装备区内的武器牌有关。那么DIY时有人创造新概念,规定武器栏可以装备两张武器牌,那么就需要同时规定,当装备两张武器牌时,该角色的攻击范围初值该怎么确定?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名角色死亡,如同上述距离一样,其不再参与攻击范围初值的计算。
攻击范围的修正
我们在游戏中常见到的“A的攻击范围+X或-X”以及“某些角色的攻击范围+X或-X”等这些效果,都是这些角色需要计算攻击范围时,在得出攻击范围初值之后,对攻击范围初值进行修正。X即为修正值。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值只要进行修正,无论怎样修正,其最小为1。(随着游戏的发展,出现了武器【折戟】,即出现了攻击范围初值为零的情况,规则集可能当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为一名角色攻击范围初值为零,如果他能进行修正,则修正后最小又为1,可能就会出现攻击范围为0的角色受到攻击范围-1的效果的影响后攻击范围反倒变成1的“0-1=1”的不合常理的情况。)
攻击范围终值
当所有的修正都结束后,最后的值即为攻击范围终值。
当我们不用修正攻击范围,又没有技能影响(或确定)攻击范围终值,则攻击范围终值一般就等于距离初值。
当出现了一名角色的攻击范围无限,则其攻击范围为∞,则除其自己外,所有其他角色均在其攻击范围内。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多个技能同时确定攻击范围终值,就会出现可行性上的问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1.攻击范围的计算可以看作是一名角色“其本身自带的属性”,与其他角色无关。
2.我们一般用到攻击范围的时候才进行攻击范围的计算。

有关攻击范围的概念及攻击范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任何时候,除非修改规则,否则角色不在其自己的攻击范围内。
一名角色是否在另一名角色的攻击范围当中,是这两名角色之间的距离关系的一种,如果说一名角色的攻击范围终值不小于该角色到另一名角色的距离终值,那么就称为该角色的攻击范围内有这另一名角色或者另一名角色在这名角色的攻击范围内。
可能有部分人会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这里举一个例子:
军八五号位马超与其他七位白板进行游戏,马超装备了【赤兔】、【青釭剑】,那么:
1.马超的攻击范围(终值)为2(距离改变不代表改变了攻击范围哦)。
2.马超受“马术”、【赤兔】的影响,其至2、3、4、6、7、8号位的距离为1,至1号位的距离为2,又因为马超的攻击范围为2,其攻击范围不小于其至1号位的距离,所以1号位在马超的攻击范围内,或者说马超攻击范围内有1号位。这里讲的是攻击范围与距离的关系,即也回答了“为什么说攻击范围和距离不是一个概念,而仅装备了进攻坐骑的角色却可以杀的到没装备的他上家的上家”等之类问题。
规则集有“一名角色与另一名角色计算距离”,但是我没看到,至少目前我不记得我有看到,规则集写有“一名角色与另一名角色计算攻击范围”,那么我的意思是说:
1.所谓“距离”,在汉语词典当中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也可以指感情、认识等方面的差距。注意这里重点是“两物体”,也就是说距离是要有两个对象才有距离,没有直接说“你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而是“谁与谁的距离是多少”。你和不同的角色计算距离的时候,可能所算出来的距离不同,或者你和不同的角色计算距离的时候,可能所算出来的距离相同,这是对于这个概念我们所要明晰的一点。
2.攻击范围是一个角色所体现的、所拥有的一个数值,就像人有身高体重,角色也有攻击范围,它和“距离”不同的是,它没有“你到谁的攻击范围是多少”一说,所谓的你杀得到杀不到他只是依据规则、依据攻击范围终值和你到他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来确定的,并不是说“你杀得到他,是因为你到他的攻击范围为1或如何如何”。这里对DIY以及DIY牌面描述是尤为重要的。

至此,这一篇基本上完结了,基础的概念我想应该讲的较为清楚详细了,更加深入的内容,我会在以后某年的专栏中再与各位探讨。
还请各位三连转发,多多评论,多多支持,感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