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特殊点5

51.桂枝汤:桂枝:芍药 1:1 调和营卫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 1:2 和里缓急
52.汗
牡蛎散:自汗盗汗证
玉屏风:表虚自汗
当归六黄汤:阴虚火旺盗汗
53.白虎汤:气分热盛证
清营汤: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热入血分
54.体现甘温除热的是小建中,补中益气
通因通用:大承气,药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逆流挽舟:败毒散
急下存阴:大承气
阴中求阳:肾气丸,右归丸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消风散,大秦艽汤
以泻代清:泻心汤,凉膈散,葛芩连汤
55.麻杏石甘汤没有痰。泻白散无表无痰。定喘汤有表有热有痰。清气化痰丸无表有痰有热。二陈汤无表无热有痰。
5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换成旋覆,代赭石方为“旋覆代赭汤”。柴胡生姜换黄连干姜方为半夏泻心汤
57.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58.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59.汤剂的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散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60.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小青龙汤,外寒里饮;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1.肺痈-苇茎汤;肠痈-大黄牡丹汤
62.——乌梅汤丸中含有而大建中汤中不含有的药物:桂枝,附子。
——乌梅丸和大建中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组是:干姜,蜀椒。
——大黄在枳实导枳丸中的作用是:攻积泻热。
——大黄在大黄牡丹汤中的配伍意义:泻热逐瘀,涤肠除湿。
63. 一贯煎与逍遥散均能疏肝理气,主治肝气不舒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三者并重,主治肝郁脾虚血弱之胁肋疼痛;一贯煎则重在滋养肝肾之阴,主治阴虚气滞之胁肋疼痛。
64.均含有:
(1)银翘散和桑菊饮:桔梗、连翘、苇根、薄荷、甘草
(2)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
(3)青蒿鳖甲汤和犀角地黄汤:生地、丹皮
(4)温脾汤和理中汤:干姜、人参、甘草
(5)大柴胡汤和葛根芩连汤:黄芩
(6)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生地
(7)半夏厚朴汤和苏子降气汤:半夏、厚朴、生姜、苏叶
(8).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茯神木
(9)川芎茶调散和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甘草
(10)杏苏散和苏子降气汤:半夏、前胡
(11)实脾散和真武汤:炮附子、白术、生姜
(12)独活寄生汤和天麻钩藤饮:桑寄生、杜仲、牛膝
(13)清气化痰丸和贝母瓜蒌散:茯苓
(14)小半夏汤和半夏泻心汤:人参、黄芩、半夏草枣
65.真武汤与实脾散均含白术,附子,茯苓,生姜,均可治疗阳虚水停证。真武汤:肾阳衰微导致的水停,实脾散:脾阳不足导致的水停。
66.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代赭石,生姜,比例315。
67.药后需要饮粥:桂枝汤
68.理血剂的区分
通窍活血汤是瘀阻头面证
膈下逐瘀汤是瘀血阻滞膈下证
少腹逐瘀汤是寒凝血瘀证
身痛逐瘀汤是瘀血痹阻经络证
69.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他们的相同药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
70.天台乌药散和暖肝煎都有乌药 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