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姐妹——扶桑型一番艦扶桑

扶桑型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引进金刚型战列舰后,在1910年代由日本国内首度设计建造的战列舰级别,也是日本海军第一款服役的超无畏舰。因为是战舰,所以依古国名来命名。所谓的扶桑是以前中国对日本的称呼,现在则被用来作为日本的美称。本来的意义是,位于东方日出之国的神木。使用该舰名的有二代(初代是1879年竣工的铁甲海防舰)本级舰最显眼的特色有着极为高耸的塔型樯楼(违章建筑)。

扶桑型一番舰扶桑ふそう,于1911年(明治44年)在吴海军工厂开始建造,于1914年(大正3年)3月28日在伏见宫博恭王的见证下下水,后于1915年(大正4年)11月8日竣工并正式命名为“军舰 扶桑”
扶桑技术数据
新造时
29,330吨 (基准)
35,900吨 (满载)
改装后
34,700吨 (基准)
39,154吨 (满载)
全长
205.13米
210米 (改装后水线长)
全宽
28.65米
33.08米 (改装后)
吃水
8.7米
9.7米 (改装后)
燃料
煤5,022吨
重油1,026吨
重油5,100吨 (改装后)
锅炉
宫原式锅炉24座
ロ号舰政本部重油锅炉4座,ハ号舰政本部式重油锅炉2座 (改装后)
动力
柯帝士·布朗式涡轮引擎(2座4轴)
功率
40,000匹
75,000匹 (改装后)
最高速度
22.5节
24.7节 (改装后)
续航距离
14节/8,000浬
16节/11800浬 (改装后)
乘员
1193人-1447人
武器装备
新造时
6座双连装四一式356毫米舰炮
16门单装四一式152毫米舰炮
6门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改装后
6座双连装四一式356毫米舰炮
14门单装四一式152毫米舰炮
4座双连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8座双连装八九式25毫米高射炮
4座双连装九三式13毫米防空机枪
莱特湾海战时
6座双连装四一式356毫米舰炮
14门单装四一式152毫米舰炮
4座双连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8座三连装八九式25毫米高射炮
16座双连装八九式25毫米高射炮
39座单装八九式25毫米高射炮
10座单装九三式13毫米防空机枪
装甲
水线装甲带:305mm
侧舷:102~305mm
甲板35~64mm(改装后35~99mm)
主炮天盖152mm、炮盾203mm
舰载机
3架 (改装后)
扶桑竣工时为当时世界上武装最为强大的舰只。扶桑级战列舰装有十二门14英寸主炮,其分六座炮塔。前后四个炮塔为背负式设计,舰舯两个炮塔则分别在一号和二号烟囟后。扶桑战列舰由于装有十二门主炮,故外型雄壮,但是缺陷极多。
根据日本海军的“个舰优越主义”,扶桑型搭载了6座双联装炮塔,总数共12门的主炮(火力不足恐惧症)。使用了炮塔夹着锅炉房的配置。而扶桑型的情况,就是锅炉被第3与第4炮塔夹着,结果导致在往后进行近代化改装时增设锅炉相当困难。另外扶桑型还存在多个问题,例如占舰身全长约5成的地方为被弹危险区域(即被击中后有机会引起爆炸的地方,如弹药库等)、近6成用以配置炮塔(金刚型为33%)等多个防御上的弱点,以及由于第3、第4炮塔的主炮塔配置并不适当,在齐射时其爆风会波及整个舰体等。虽然准同型舰伊势型战列舰针对上述各点作出改善,但以当时日本的技术力来说仍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舰只的防御能力较同时期各列强的战列舰低劣。

第一次近代化改装
因为战争经验,扶桑级在服役初期一直在改装修正,直到1923年第一次大改装,为该级舰首次有计划性的全盘改良;第一次改良主要为因应远距离炮战适性实施,主炮最高仰角提升到30度、增厚主炮顶盖装甲、舰桥加装基线长8米光学测距仪、舰桥扩建,增设射击指挥所、主炮观测所、高射指挥所等部门、罗经舰桥改为密闭化等。增建后的舰桥为了避免烟囱废气影响而造得非常高耸,但也被嘲笑是违章建筑。但只要风向不对第一烟囱的废气仍然会灌入舰桥内,让操作人员相当诟病;虽然舰政本部装设了烟囱罩避免废气灌入,但效果形同虚设。

第二次近代化改装
第2次改进切开了船体,把整个前动力舱(1号、2号锅炉舱)撤除,空出的舱间下部2/3容积作为重油燃料槽、上部1/3作为士官寝室用;改装后的动力机组,锅炉更换为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集中置于后锅炉舱,每部锅炉采独立舱间配置提升生存力,携带燃料也变成5,100长吨重油,轮机组更换4部舰政本部式全减速齿轮型蒸气涡轮机,出力输出达75,000匹轴马力。发电机组运用的是蒸气涡轮发电机,发电机设置在Q炮塔后、主机械室前的水线下舱间区域。改良后的轮机组,仍受限较差的舰体设计增加的阻力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扶桑号的海试表现即便达成输出76,889匹轴马力的表现,极速仍然只有24.7节,未能达成25节的计划极速。取消了前部烟囱,设置了高大的舰桥;

与其姐妹舰山城相比,其改造更偏向于注重炮战,在1930年代时,战列舰炮击射程开始达到地平线视距极限,因此扶桑级也加装了水上飞机弹射器提供更精准的远程弹著观测;扶桑号实验性的将弹射器装在3号炮塔上,但是发现操作空间与动线会被干扰,因此修改了第3主炮方位,让原本朝舰艉方向的主炮反转180度朝舰艏,这样飞机组员就可以自烟囱旁的支架结构登上主炮塔顶登机,不过这个改装到后来发现不实用。之后虽然水上飞机发射器与折叠式起重机改设置在舰艉,但没有再把炮塔方向回复,这样子的变动也造成扶桑号的舰桥基部空间不足难以设置作战司令室,成为在唯一一艘没担任过联合舰队旗舰的扶桑级。

武装方面,扶桑号主炮接受了增加仰角更新工程,最高仰角由30度增加到43度、副炮由15度增加到30度,此外主炮的后座装置更换为液气压设计,提高主炮射速;但是,A、B炮塔开火时会火炮爆焰会干扰观测设备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原本装设的4挺76毫米高射炮也全拆除,预留炮位全更换为当时最新颖的双连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该炮为了抵御主炮暴风增设炮盾保护操作人员。

扶桑舰历:
1912年3月11日 吴海军工厂动工
1914年3月28日 下水典礼

1915年11月8日 竣工
1923年9月6日~22日 投入关东大地震救援行动
1928年4月9日~14日 与战列舰长门、陆奥、轻巡洋舰天龙、驱逐舰16艘至香港进行访问

1930年4月19日~1933年5月12日 在吴海军工厂进行第一次近代化改装(新增设重油专烧锅炉、强化船腹)
1934年 因移动力及战力低下而一时不能回归战列(与榛名交替后改装及复归)
1934年9月16日~1935年2月19日 于吴海军工厂进行第二次近代化改装(第三主炮塔系留位置变更、装设弹射器)

1939年秋~1941年春 太平洋战争出师准备改装(舰尾延长、重设弹射器位置、更换10米测距仪、增设应急注排水装置、装设舷外电路)
1942年
4月18日~22日 追击东京空袭的美国航母部队
5月29日~6月17日 在中途岛海战担任支援舰队的其中一员,结束后返回横须贺港
11月15日~1943年1月15日 在濑户内海用作练习战列舰
1944年
1月 进入楚克泊地
2月25日 第一舰队解散,编入连合舰队附属。
5月中旬 与长门共同编入机动部队・临时编入乙部队进入塔威塔威泊地。
5月27日 根据美军于比亚克登陆期间,作为间接援护队旗舰出击、6月15日达沃入港。
7月15日 回到吴工厂进行增设机枪、电探的工程,并于8月14日出渠。9月10日编入第二舰队第二战队(西村舰队二号舰)。
10月4日 与栗田舰队于楚克泊地会合。8日进入文莱。
10月22日 投入捷一号作战。
10月25日 苏里高之战中扶桑号战列舰在被4枚鱼雷命中后引起弹药库殉爆沉没,舰长及以下无一生还,也有说法认为有个位数到10余舰员生还。

1945年8月31日 除籍
扶桑级战列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超无畏级”战列舰,汇集了日本海军的最高技术,从她被冠于日本美称的“扶桑”之名看来,其成败与否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日本海军的面目。不过,当时日本的造船工业以及设计能力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若要设计生产世界最高水准的超无畏舰还显得非常吃力。刚刚还是处于仿制阶段,却要一举开始建造世界最大最强舰,这种不顾实际的“造舰大跃进”也无情地遭到了现实的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