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的是是非非
86版《三调芭蕉扇》这一集,原著、剧本、正剧三者差异都很大。
开头猪八戒关于“斯哈哩国”的科普,三者都有保留。《事林广记》前集卷五“方国类”记有斯伽里野国,“山上有深穴,四季出火”,“每五年一次,火从穴出”。茶弼沙国:“系太阳没入之地,至晚日入,其声极震,洪于雷霆。国王每于城上用千人吹角,及鸣锣打鼓杂混日声,不然则小儿惊死也。”以上二国,并见于宋赵汝适《诸蕃志》、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等书。此处“斯哈哩国”当即斯伽里野国,并混淆了茶弼沙国的特征。按:根据学者廖大珂的考证,此国系阿拉伯语Djabulsa或Djabirso的译音,阿拉伯人传说中西方日落之处,即欧洲。这一场景的拍摄地是新疆的火焰山,火焰山的沙石走一步往下滑两步。猪八戒也好、孙悟空也好、沙和尚也好,他们是带着肚子、挑着担子的,就吃力地往上爬,爬到顶上要爬半天,而摄像就需要远处那个剪影的效果。当时是一没有对讲机、二没有手机,全靠喇叭喊。风一大,根本也听不见远处的声音。上面可能是个平的地方,但不能找平的地方走,要往靠近摄像的这个画面斜着走,否则就看不见好的效果了。像这种镜头,拍起来真是费了大劲了。
火焰山故事的原型,应该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火类坳。
宋代的早期西游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就有火焰山的故事。那时还不叫火焰山,而是叫火类坳,原文很简单: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
这个“火焰山”,经过的方式也简单极了,就是拿着钵盂(在《诗话》里这个钵盂是大梵天王给的,不是唐太宗送的)一照,大叫一声天王,火就灭了。
其实《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这个地方名字叫“火类坳”,明显是“坳”不是山。这正是煤田的特点,而不是山的特点。
火焰山故事的第二个原型,应该来自《山海经》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游记》虽然写的是玄幻题材,但里面很多地名都是有些来历的,例如“黑水河”:“导黑水,至于三危。”《山海经》也说“黑水在”但是具体这条黑水在哪里,学界从汉朝就开始讨论,到现在讨论了2000多年,说法有13种之多。《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经》记载: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以下劳山、罷父之山等略)……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音于。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以下白于之山、申首之山等略)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日没所入山也,其上多丹木。
《山海经》的山系,大致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按照东西南北排的,但这个范围也太大了,所以它在每个方向,都分出许多“次经”,一条“次经”就是一条山系。这里的“西次四经”,就是《西山经》的第四条山系。从《西次四经》多次出现的“河水”(就是黄河)、“渭水”、“洛水”等来看,这条山系的走向(当然是作者心目中的走向,未必是实际的走向),正是从陕西甘肃甚至新疆的。
红孩儿住的“号山”,就是“西次四经”的第八座!(前七座分别是阴山、劳山、罢父山、申山、鸟山、上申山、诸次山),“号山”的名字,除了见于《西游记》外,似乎只有《山海经》有所记载。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鸟鼠同穴山”,所谓的“黑水”正好在这附近。汉代人注《尚书》、《楚辞》都说:“三危山在鸟鼠之西,黑水出其南。”这条“黑水”,貌似周穆王也来过,《穆天子传》也留下了很多黑水的记录(详见汤洪《天问黑水歧说探微》)。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崦嵫之山”,这是所谓的日落之山。提到日落之山,不免让人想到在火焰山的时候,猪八戒就讨论过这个日落之国的话题。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燃,炎(即“焰”,火苗)起数丈,经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掩,掩盖)之,乃灭。其石如初。
这基本上就是一座火焰山,扑灭大火的,正是大风。而这芭蕉扇,书里一再说它是“纯阴宝扇”,“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搧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大黑风”可能就是“阴风”的原型。
况且,这里的“大黑风”,是非常明显的佛教词汇,例如《观佛三昧海经》:
尔时心端自然生一黑毛。于其毛端出大黑风。其风四色随心根起。如旋岚风。状如烟焰。其风遍吹一切诸水。
有大黑风起。应知即是风神之难。(《苏悉地揭罗经》)
旋岚,是梵语音译,又译作“随蓝”,又译作“毗蓝”,又译作“毗蓝婆”,是暴风、猛风的意思。这种暴风起时,可以摧毁世界。也可以使世界重生。
“毗蓝婆”的婆,是不能和毗蓝两个字分开的!就像湿婆、提婆,并不是两个老太婆。据佛经,她是十罗刹女之一。也就是说,罗刹女,也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通名。罗刹,是食人鬼的总名。其中的女性,称为罗刹女。佛经有守卫《法华经》的十大罗刹女,第二位名为毗蓝婆。
她的形象,据《法华十罗刹法》是:
形如龙王如圆满月也。如向大海。右手把风云。左手把念珠也。衣色碧绿也。
这位名叫毗蓝婆的罗刹女是管风的风神,但在《西游记》里,她却是紫云山千花洞当了昴日星官的母亲,据《大楼炭经》记载,大黑风是生成宇宙的动力,宇宙坏灭之后,经过长期的沉寂,就会有大黑风吹起,吹开海水,将沉在海底的太阳托起,放在日道上。从此太阳才会沿着轨道运行。原文是:
法当有大黑风起。吹入大海水深三百三十六万里。取日月大城郭。上须弥山边。百六十八万里。着日月城郭道中。用是因缘。天下有日月也。
另一部佛教集大成之作《法苑珠林》是这样写的:
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
这里的“日月城郭”或“日宫殿”,指的就是佛教的“日宫”,即日天子的宫殿。至于为什么前面说三百三十六万里,后面说八万四千由旬,其实按一由旬折合40里算,两者恰好相等。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这一阵大黑风就等于吹到底了。这其实也是《西游记》里芭蕉扇扇人一下,要飘“八万四千里”的文献来源。剧本里写的也是八万四千里,不知道为什么正剧却成了“五万四千里”,少了三万里。
所以,《西游记》里说毗蓝婆是昴日星官的母亲,似乎是取材于佛教创世纪神话中大黑风托起太阳,使之回归轨道,使太阳重生的故事。因为中国神话中,太阳的母亲是羲和,她的作用,一是给太阳洗澡,二是给太阳驾车。这和大黑风吹开海水,将太阳安置到轨道上的故事岂不正相似!羲和的太阳宝宝是十个,而《大楼炭经》等佛教创世神话里,大黑风的太阳宝宝是七个。一个妈咪多个宝宝,这也是很相似的。
至于为何毗蓝婆是母鸡,那当然是跟着儿子昴日鸡来的。因为二十八宿里其他三个日的:房日兔、星日马、虚日鼠,和太阳都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鸡叫就日出,昴日鸡和太阳最接近,也最容易编到故事里,所以其他三个日的默默无闻。《西游记》根据剧情需要,把“毗蓝婆”拆分成两个形象,第一、毗蓝婆管风的功能给了铁扇公主,但铁扇公主仍然保留了“罗刹女”的名字。第二、“毗蓝婆”这个名字,连同和太阳有关的功能,就一起变作了老母鸡。又因为毗蓝婆的“婆”字,看起来特别像老婆婆,那就更坐实了她老太婆的形象、老母鸡的身份了!
“毗蓝婆”一分为二的经历,和贫道八过的“毗沙门天王”一分为二的经历很相似。毗沙门天王本来是佛教的北方天王,门字本来是音译,谁知老百姓不知道,以为毗沙门是天宫的北门。于是毗沙门天王就成了天宫北门的天王了。谁知毗沙门天王又和李靖相混。发展到最后,一个天王分出两个形象:李靖独立成为“托塔李天王”,但下属和功能,还是毗沙门天王的。原来那个毗沙门天王,孤零零地镇守天宫的北门。
另外,《西游记杂剧》里写“孟婆是我教成,风神是我正果,我和骊山老母是姊妹两个,我通风,他通火”。骊山老母通火没有问题,因为宋代的李成李营丘有幅画《骊山老姥赐李密火星剑图》,说明至少五代到宋初的时候,人们就认为骊山老母和火有关了。
铁扇公主的身份,在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说得很清楚。
元杂剧西游第十八出中,唐僧、悟空过了女人国,继续西行时迷了路。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位采药的仙人,唐僧就向他问路。
采药仙人告诉他们,距离这里不到五百里的地方,有一山,叫火焰山。山东边有一女子,名曰铁扇公主。他住的山,叫铁嵯峰:
这铁扇公主使一柄铁扇子,重达一千多斤,扇子上有二十四骨,对应着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用铁扇对着火焰山扇的话,一扇起风,二扇下雨,三扇火即灭。
孙悟空听到这里,不屑一顾,说“我一胞尿溺,也溺死了他”。
唐僧和悟空来到火焰山后,悟空打算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在这之前,他把土地神喊了过来,问了一些事。比如,铁扇公主有没有丈夫,肯不肯招自己做女婿等等。
杂剧西游中,孙悟空是个骚猴子,说流氓话也正常。百回本《西游记》的红孩儿单元中观音曾开玩笑说怕他对龙女图谋不轨,可能就是在致敬元杂剧《西游记》。
《西游记杂剧》中的铁扇公主本是天庭风部祖师,因为喝醉酒和王母吵架,所以反下天界,到火焰山东边的铁嵯山快活了。铁扇公主和骊山老母是姐妹,和四木禽星也是亲戚。她的铁扇是“六丁神巧铸成,五道神细打磨”“单镇南方火焰山,若无此扇,诸人不可过去。”说明了铁扇能灭火焰山之火的原因。孙悟空去借铁扇,铁扇公主不给,还把悟空扇飞了。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马,调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箕水豹、参水猿等水部诸神,这才灭了火焰山之火。
可以看出,百回本《西游记》火焰山单元是对《西游记杂剧》的继承和创新,而剧本是对原著的合理改编,电视剧是对原著的小格局还原。
剧本里,保留了孙悟空买糕的情节,孙悟空跟铁扇公主动了手,也跟牛魔王有过两场巅峰对决,但最终,悟空请回红孩儿,矛盾化解,皆大欢喜。另外,剧本极大得增强了原著埋下“碧波潭”伏笔的可看性,九头虫提前出场,连祭赛国的舍利和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都提前出现了,也照应了原创的小白龙婚变情节,可惜电视剧全删了,连万圣龙王都没出场。孙悟空变成螃蟹被抓俘虏的黑历史也没了。他在碧波潭被抓不是放水,而是变成水中生物的时候真的没啥战斗力。当然,后来下水救猪八戒的时候,由于轻车熟路,再变大螃蟹也没有被抓。
电视剧里,唐僧师徒没有买糕,而是向火焰山灾民分发粮食,孙悟空没有向铁扇公主动用武力,跟牛魔王也只打过一架,最终是哪吒用乾坤圈一物降一物的优势打败牛魔王,助唐僧师徒过关。
剧本和电视剧加剧了牛魔王、铁扇公主、玉面公主三者的三角冲突,给铁扇公主的侍女加了不少戏,也削弱了摩云洞的势力和战斗力,让沙僧和土地二人轻松攻破摩云洞。原著里,这个洞里的妖怪是牛魔王的得力助手,是猪八戒联合阴兵,在牛魔王被孙悟空拖住的情况下才奋力攻破的。
原著里,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了这一场,不亚于当年十万天兵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和牛魔王赌变化,变这个变那个,也特别像二郎神和孙悟空赌变化。佛兵天将一齐出场,阵容豪华,和主角孙悟空几乎是一样的待遇。这只能说明,牛魔王的地位,在作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和孙悟空几乎等同的!书中借孙悟空之口说出“牛王本是心猿变”一句。禅宗有《十牛图》,以牧童牧牛,黑牛变为白牛的过程,比喻蒙蔽、放逸之心性逐渐宁静、清洁的过程。南宋全真教掌教马钰的《满庭芳》写道:“怕无常限到,意马牢拴。神炁休教败坏,锁白牛、常在金栏。修行事,自家性命,莫作等闲看。”“白牛”与“心猿”都指躁动不停的心性。按照《朴通事谚解》的记载,平话《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在取经成功之后修成正果,称号就是“大力王菩萨”,而百回本《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别号就是“大力王”。牛魔王其实象征着另一个孙悟空,象征着孙悟空成长道路上必须克服的世俗的诱惑,必须摒弃的过去“齐天大圣”光环的拖累。孙悟空联合儒释道三家神仙降伏牛魔王,既象征着他摆脱世俗困扰,又象征着跟当初那个独斗十万天兵的妖怪说永别。所以在下一单元,连烧过花果山的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也成了孙悟空的好兄弟,因为悟空真的成长了。
与六耳猕猴一样,牛魔王跟孙悟空的实力也在伯仲之间,都使棍(剧本里写的也是棍,不知道为什么被电视剧改成双刀),都会七十二变,只是牛魔王的灵活度差一些,这也注定了孙悟空能逃出天罗地网,牛魔王却被哪吒和李天王联手降服。毕竟孙悟空的筋斗云除了云程万里鹏,没人赶得上,而牛魔王被包围时无路可逃,被哪吒在背上为所欲为,二者还是有差距的。
再澄清一点:孙悟空虽然对铁扇公主动用了武力,但并没有真打真斗,这一点连铁扇公主都是明白的,罗刹道:“被我骂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动手,后被我一扇子搧去。不知在那里寻得个定风法儿,今早又在门外叫唤。是我又使扇搧,莫想得动。急轮剑砍时,他就不让我了。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紧关上门。不知他又从何处钻在我肚腹之内,险被他害了性命。是我叫他几声叔叔,将扇与他去也。”
连铁扇公主都说“砍也不敢动手”,可见孙悟空下手真的很轻,轻到可以忽略不计。
再看孙悟空对铁扇公主抡棒的细节:
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着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轮棒便打。
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取棒,距离相当近了。这么近的距离,铁扇公主还能有时间挣脱和反击,且一架打到太阳下山,孙悟空明显是严重放水。
另外,孙悟空初见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时候,礼数都很周到,不存在失礼行为,除了看玉面狐狸不顺眼吓唬吓唬以外,在礼数上并无其他不周。但牛魔王夫妇以孩子被“坑”为由不借扇子,其实是标准的黑社会逻辑,应该受到惩罚。在道理上,孙悟空是立得住的。矛盾激化后,孙悟空冒充牛魔王骗扇子的行为有点损,但大方向上没什么不对。
最后再说一点,百回本《西游记》中芭蕉扇变大的口诀是“呬嘘呵吸嘻吹呼”。这个口诀出自南朝梁陶弘景《服气疗病篇》(《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