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警告:这3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合肥军海心理分析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冷漠与缺乏感觉,同时也是防卫焦虑的一种工具。儿童产生焦虑与压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他指出:这3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

01爱抱怨和发脾气的父母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与早期成长环境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早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
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它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妈妈爱的滋养。
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温暖而又细心的,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
父母的关爱和疼惜会成为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力。

02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常被父母挂在嘴边。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垃圾桶”,然后无限扩大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但事实上,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
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优秀就对不起他们”。
父母的付出感,会让孩子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总是用“倒苦水”的方式来绑架孩子,以此让孩子更优秀。
不曾想,这些话却成了压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头,焦虑不安。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真的吗?”
“够善良吗?”
“必须要说吗?”
这三个过滤器,可以阻止父母负面情绪的发生,让一个家庭的“空气”更清晰。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顺利走向终点。

03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不被爱。
父母长期性地对孩子情感漠视,它就像一场“冷暴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孩子抑郁焦虑的最大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在乎,它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父母切忌对孩子无关回应。
尽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爱。
父母的一个言行,都是饱含着爱的“语言”。
不要让生活上的压力“打扰”孩子;想要要释放的情绪,也需要“绕道”。
孩子是从温暖中感受爱;是从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爱”,这才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