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的内院卫队介绍
“Scholai”,翻译为“内院卫队”,其是一支精锐的军事护卫部队,来自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创立的行宫内院卫队(Scholae Palatinae),以取代行台禁卫大队(cohortes praetoriae)当中的奥古斯都个人骑兵部队(equites singulares Augusti)。内院卫队(Scholae/Scholai)在古罗马晚期和后来的东罗马时期幸存下来,直到十一世纪末阿莱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统治时期消失。
在七世纪八世纪初,尽管规模不断缩小,但作为纯粹的仪式性单位,“内院卫队”和值宿警卫(excubiti/excubitores)得以继续存在。然而,大约在743年,在镇压了一场大规模由军区部队(themata)发起叛乱后,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将君士坦丁堡的旧式警卫部队改革为新的战团卫队(tagmata),这旨在为皇帝提供一支专业和忠诚的核心部队。“战团卫队”是专业的重骑兵部队,驻扎在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构成东罗马军事系统的中央后备部队和帝国远征部队的核心。此外,像他们的古罗马晚期前辈一样,在其中服务也是年轻贵族军事生涯的重要阶段,而这些人也是日后的野战司令或国家高官。
“战团卫队”的确切尺寸,一直是个争论的话题。估计人数在1,000-4,000人之间。不同的“战团卫队”有一个统一的结构,只在某些头衔的命名上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祖先。“内院卫队”由内院卫队管领(domestikos ton scholon)指挥,这一职位于767年首次被证实。随着执事总理主官(magister officiorum)的旧头衔被转变为作为仪式性的教导主官(magistros)职位之后,“内院卫队管领”被确立为“内院卫队”的独立指挥官。在当时的记录中,他拥有世家贵族(patrikios)的头衔,被认为是地位最高的将军之一,只有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stratigos ton Anatolikon)才能超越他。到了十世纪,他已经成为整个军队的高级军官,因此实际上是帝国的统帅。大约在959年,这一官职和单位本身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司令部,一个是内院卫队的东部管领(domestikos ton scholon tes anatoles),另一个是内院卫队的西部管领(domesticos ton scholon tes dyseos)。
“内院卫队管领”由两位名为地方分守(topoteretes)的军官协助,他们各指挥一半的部队,一名登记文员(chartoularios)和作为首席信使的普罗西莫(proexemos/proximos)。该战团卫队(tagma)被进一步分为更小的单位,也就是由内院随行总管(komes ton scholon)指挥的战旗分队(banda/bandon)。在十世纪晚期,有30个这样的“战旗分队”,具体规模未知。每个随行总管(komes)指挥5名初级的侍卫管领(domestikoi),他们相当于正规部队里的百人队长(kentarchoi)。还有40名战斗旗手(bandophoroi),分为四类——在“内院卫队”里,这些人分别是:起源于吾等奥古斯都的保护卫士(Protector Augusti Nostri)的保护卫士(protiktores),手持幸运女神(eutychia)或胜利之翼(ptychia)的旗帜或徽标的幸运旗手(eutychophoroi),权杖侍从(skeptrophoroi)和公务职员(axiomatikoi)。
在十世纪的作品《典仪论》中仍然提到了白袍侍卫(kandidatoi),但这一头衔只不过是一种宫廷的尊称,履行了纯粹的礼仪角色,并与名为“内院卫队”的战团卫队(tagma)完全分离。
在公元1068/1069年,罗曼努斯四世(1068-1071)在阿勒颇附近的战斗中,最后一次证明了“内院卫队”的存在。

翻译:Mark54/君士坦丁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