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题16】信息化时代,还要下基层调研吗?【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

2023-06-07 11:01 作者:sanshuibanshiu  | 我要投稿

真题: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层情况都非常容易知道,干部下基层调研有人认为这是兴师动众,没有必要,你怎么看?

讲解:当听到一句话,一个观点,可以从四个方向判断是否错误。

1.以偏概全:个别当成一般,(某某领导下基层兴师动众,就不要下基层。——只是极少数,极个别情况。)

2.因噎废食:有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反而解决产生问题的人。(下基层调研如果确实存在形式主义,我们要做的是解决这个形式主义,而不是因为这个问题而停掉下基层。)

3.过于绝对:很多观点题都犯类似的错误。(做工作一定要量力而行——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如革命战争年代,如果都量力而为,那谁来救国;再如,快乐才能导致成功)

4.逻辑错误:目的和手段弄混。(下基层调研是要掌握信息,但仅仅掌握信息绝对不是下基层的目的,根本目的是厚植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党的执政根基,为了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所以不能把手段和目的弄反,可以优化手段)

破题:(纵向分层)答案隐藏在题目中,拆解出来2个观点。旗帜鲜明的反对错误观点。

质疑题目观点一:信息化技术发展,基层情况很容易知道。

整个地区GDP ,人均收入都已经很好,这是信息技术可以快速的,全面的获得这些数据,但也不能判断一个地方的真实情况。因为你平均数看到的只是平均数,还有很多贫困县以下的被平均上来的。扶贫难以掌握真实情况!

数据不代表一切,并不完整准确,真实,机器犯错很正常。所以不能完全陷入“唯工具论”、“唯技术论”,要发挥的人的关键作用。

质疑题目观点二:下基层是兴师动众,没有必要。

我们也反对下基层兴师动众,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明确规定下基层调研要轻车简从。要解决兴师动众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掉下基层调研,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以偏概全。

提出观点三:下基层的目的是干啥。下基层调研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多的是去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观点四:应该把信息化技术和下基层调研结合起来。(A和B的问题一般都是,A怎么样;B怎么样;我们应该把A和B结合起来,平衡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挥优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拓展:有的题目是支持观点,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答题逻辑:以德治国好,好在哪,现在存在哪些小问题,关键是结合起来。)

涉及“基层群众”话题亮点: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

2.一定要践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收集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

3.革命战争年代是党员找老乡,没有群众作为基础,可能寸步难行。现在,经济发展,党员干部依然要找群众,不能高高在上。

4.大领导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根据自己的位置去下基层了解情况。(焦裕禄,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兰考所有的乡村)

5.一个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士叫安泰,他的母亲是大力女神盖亚,这个大力士他有一个神通,就是他双脚站在大地上力大无穷,无人可以战胜。最后,对手就是把他举起来,让他双脚离地,给掐死了。所以,一定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源源不绝的伟力,绝对不能离开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鱼水情深,离不开水。

提纲:

表个态,说的不对。具体来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信息化技术不是无所不能的。

2.下基层调研本来就不能兴师动众。

3.下基层调研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多的是解决问题。

4.关键是把信息化调研和下基层结合起来。

模拟:

各位考官,下面我开始回答这道题。我认为题目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下基层调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具体来讲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信息化技术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是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一些固有的短板。一个方面是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到基层实地去进行确认,信息化技术可以获得整体的一些信息,但是具体点上,它的准确性、真实性,我们要到实地去进行确认的,要依靠人去进行确认的。不能仅仅依赖信息化技术,那就陷入了“唯工具论”、“唯技术论”,还是要发挥人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因为机器也是会犯错的。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技术的获得的是一个面上的数据,具体点上的真实情况,具体情况,我们要到实地去进行评判。比如说,我们获取某个地方的平均收入是多少,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这个地方大家应该生活条件都不错,但是也可能存在有一些人还处于贫困线下,只是被一些其他人给平均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获得的这个整体的数据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代表事情的全貌。一定要到实地去,具体的每一个数据现场去看一看。

第二,下基层调研本来就不能兴师动众,用兴师动众这样一个错误去反对下基层是站不住脚的。下基层调研如果兴师动众的话,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我们是反对的,这违反党的纪律要求的。因为我们现在提倡轻车简从,而且如果我们发现下基层调研有些个别人他兴师动众、大张旗鼓,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因噎废食不再下基层。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实事求是来说,D的18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这么多年 ,下基层调研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轻车简从。即便是有个别人兴师动众,也迅速的被通报处理了。所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尊重这一事实,继续进行下基层调研,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第三,下基层调研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信息,更关键的是要解决问题。下基层调研我们确实可以迅速的获取一些信息,但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关键的是发现基层的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比如说,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就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终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助推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所以,下基层调研,掌握信息只是上半篇文章,更重要的下半篇文章是推动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下基层调研应该持续的加强。

第四,下基层调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信息化技术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优势,共同为群众服务,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的说只下基层,或者说是只使用信息化技术,因为二者各有优点: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的、全面的获取信息,下基层调研可以深度的、准确的获取信息。所以,二者应该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轻车简从的下基层,到基层去解剖麻雀,把问题找出来并推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全面的、快速的获取到信息,从面上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进行定性的评价,这样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信为群众服务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关于这道题的一些看法。

【真题16】信息化时代,还要下基层调研吗?【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