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笨办法、聪明办法
既然建宫殿是一个促进帝国经济的办法,我就来看看这个办法是个好方法,还是个笨办法。建宫殿只能购买单一产品,土石方木头铁器等,这就为贪污留下了空间。而且资金流单一,涉及面窄。虽然是为了增加经济流动性的无奈之举,但能不能有建宫殿以外更好的办法呢?如果进行科研,可能买100个试管、100台显微镜,需求多样,而且消耗量大,今天破个试管,明天坏个显微镜。这种增加经济流动性的方法不是更好吗?这里要用到我在另一个视频中得出的一个结论:钱就是科技,科技就是钱。钱的载体有树叶、 贝壳、批条、许诺、金银铜铁铝各种形式,但钱唯一重要的,是唯一,唯一重要的就是科技含量。一个科技含量为0的金子,不是钱,什么也买不到。一个科技含量为100的树叶,能买到美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这个科技含量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科技含量的衡量标准是一个货币能买到的最高科技水平的货物。这是一个隐藏的货币性质,却是货币唯一的本质性质。具体论证需要看我另一个关于经济学的视频。这里我们只需要用到最终结论:科技含量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打个比方,在中华帝国的科技资源消耗完以后,中华帝国的所有流通货币中的科技含量从10%降到科技含量1%。也就是要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等效为正常的经济流动,原来花1块金币就可以,但是现在要花10块金币。如果用这种思路去看慈禧修圆明园的政策,你会发现慈禧的方法对于解决经济问题不是好办法。因为盖房子需要时间。慈禧通过释放更多货币刺激经济,释放持续的时间太长,市场就会逐渐反应过来,反过头去将慈禧释放的货币科技含量稀释,达不到刺激的效果。市场上金币数量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市场上科技含量才是刺激经济的关键。慈禧的方法就是通过释放大量货币,造成一种市场上科技含量增多的假象,由此欺骗国民进行消费。如果这种方法被人看穿了,则这种方法的效果就趋近于0.因此用这种方法必须迅猛,用天量的货币把所有人砸蒙,不能让国民反应过来。当大家都蒙的时候,大家就会开始消费,激发经济活力。如果国民不蒙呢,清醒着呢?你手里有10块钱,市场上总共1万块钱。慈禧在2年的时间里往市场上投放了10万亿块钱。那么你手里10块钱的购买力是多少?当你听到慈禧要印钱的时候,你会着急,因此开始消费抵御通货膨胀,你花了2块钱,手里还剩8块钱,这时候你会观望,你知道手里的钱贬值了,但钱不能都花光。因为贬值,假设贬值了10%,你手里的钱的购买力变成8x0.9=7.2块钱慈禧又印了一部分钱,你觉得手里钱贬值了,又花了1块钱,手里还剩7块钱。但是因为货币继续贬值20%,你的钱变成了7块钱x0.7=4.9块钱的购买力慈禧继续印钱,这时候所有人反应过来了。慈禧印的钱都是假钱,没有科技含量,没有任何购买力。市场开始启动反制机制,所有人都不买慈禧的帐。慈禧印的钱只能堆在仓库里,因为市场上所有人都在抵制假钱。也就是说,你手里的10块钱,你花了3块钱,结果只买了2.7块钱的东西。你剩下7块钱,只能买4.9块钱的东西,经过慈禧发的10万亿货币,你手里的10块钱变成了2.7+4.9=7.6块钱。慈禧发了那么多的钱,市场上从1万块钱变成10万亿零1万块钱,你的10块钱贬值了24%。因此慈禧2年发10万亿货币刺激了多少消费呢?现在不用货币面值计算,而采用货币的本质——科技含量计算。我手里10块钱的科技含量从10,变成了4.9.本来我一年正常消费要花1块钱,2年花2块钱。那么2年后我手里的科技含量应该是8,现在变成4.9,8-4.9=3.1,市场上多流通了3.1的科技含量。本来2年流通科技含量应该是2,现在变成3.1. 3.1-2然后除以2,等于0.55.也就是说慈禧通过2年发了天量货币,将经济活力增加了55%在第三年,由于市场启动了反制机制,慈禧印的天量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被市场阻挡在了外面,只能把这些假钱烧去地府花。因此,通过建宫殿刺激经济缓慢,覆盖面窄,刺激效果有限;如果同时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则短期有奇效,但经过2、3年,市场反应过来就失效。如果瞬间把货币发出去呢?在1天内,把10万亿发出去。这个不现实,因为市场上商品不够买的。假设市场上又1万块钱,你手里有10块钱。1天之中市场上多了3万块钱。瞬间,你的购买力就从10科技含量降低到2.5科技含量。这时候你不会花钱,你会去抢钱。抢钱来的比较实际。这个模型失败。假设市场上多了5000块钱,你的购买力就从10科技含量,变成6.6科技含量,抢购出现,瞬间你会将所有钱花出去。然后开始以物易物。因为这时候市场反制机制不起作用,因为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不足够多,所以人们识别不出哪些人在用假币购买物品。因此索性放弃真币,直接以物易物。这时候你意识到了没有科技含量的假币出现,但市场反制机制没有激活。你只能退守自保。假设市场上多了1000块钱。你的购买力从10科技含量,变成9.1科技含量。这时候你意识到了假币出现,开始降低自身风险,在更加贬值之前,增加消费。然后就会持币观望,看事态下一步发展。因此,存在一个超发货币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超发多少货币也没用。因为会激活市场的反制机制。假货币铸造出来了,那怎么把超发货币散出去?答案很简单,通过延期兑现的方式,让人发现不了所得到的货币科技含量为0,也发现不了究竟是哪个群体在散发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一种简单的方式就是盖宫殿。工资、材料、土方都不是一个月一发,银货两讫。而是延迟发放,垫付材料费。也就是本该发钱,消费的货币。强制性不准兑换成消费品。不兑换,就永远发现不了慈禧发的货币是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其实所有骗局的核心都是延期兑付,一个骗局成不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都看骗子能延迟兑付多久,拖的越久,诈骗规模越大。锦囊妙计也是延迟兑付的典范。这次你请,下次请你吃饭。等我找到工作,就还你钱。你先把刀放下,咱们好好谈谈欠款的事。比特币是这样,庞氏骗局是这样,传销也是这样,电信诈骗也是这样,通过各种理由、各种手段延迟兑付。兑付期限和正常兑付期限不一样,兑付没有正常兑付的制度保障,都是诈骗手段。要防诈骗,必须要社会经验丰富。知道一件物品的正常兑付期是多久,中间有什么流程,有什么应该有的兑付保障。骗子设计骗局的时候不是针对受害者的情绪,就是针对受害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很多针对特殊情况的诈骗,很多针对学生的诈骗。如果你要成为一个骗子大师,就必须学好唯一一门技艺,如何找各种理由、各种情形实现延期兑付。慈禧通过支付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得到了一堆宫殿。这时候雇佣一批吹鼓手,拉高宫殿价值,卖给冤大头,能够再获得一批科技含量不为0的真金白银。一箭双雕,very nice!如果宫殿卖出去了,不仅能遮盖慈禧用科技含量为0的假币付工钱的犯罪证据,还能增加公信力。对于慈禧第二次雇人继续盖宫殿铺平了道路。于是,慈禧就会第二次盖宫殿。一箭三雕,特别 very nice!即使卖不出宫殿,亏损多少钱也无所谓。因为花出去的都是假钱,很多人工物料也都是帝国国民垫付的。亏得多,功劳大。这样,帝国不仅刺激了经济,而且能够回收钱,也就是回收科技资源,这样中华帝国存续的基础——科技资源差又出现了。再苟且偷生一段时间不成问题。投假货币必须一次性投放大量货币,趁市场没有调节科技含量的时候,把市场砸晕,才能促进消费。清帝国通过建宫殿方式,效果极其有限、且不好。 但是对科技传播型帝国塑造科技资源差是有真实效果的。清帝国已经没有科技资源了,所以要通过延期兑付的欺骗手段,将手中印制的科技含量为0的天量假币换成帝国国民手中科技含量不为0的真币。这种行为本质和洗钱一样。怎么证明呢?清帝国大贪官和珅库房里的金银成山,其实都是科技含量为0的价钱,毫无购买力。大大小小贪官的金钱都换成古玩字画,为什么不学比尔盖茨买艘大游艇?为什么不去巴拿马买个度假小岛?因为它们的钱科技含量为0,买不了。明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为了抵御起义军李自成攻击,由于国库空虚,向大臣募款。大臣们都说没钱。事后李自成攻下北京,对明帝国执政官们抄家获得巨量白银。明帝国的执政官们是傻吗,是贪财吗?当然不是。因为明帝国的执政官们已经知道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手里的白银的科技含量为0,连颗鸡蛋也买不了,捐出去有个屁用。昨天,我见到美国总统拜登,他给我写了一张提货单,可以去美国海军基地带走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我拿着这张科技含量为100的手写提货单,你觉得我能买到世界上什么东西?是德国的五轴高精度加工机床、还是英伟达从2023年连续五年全工时产出的全部芯片产品?以上说的比较凌乱,毕竟我对经济学也不懂。但大体意思就是慈禧的建宫殿超发货币的手段不怎么高,对于刺激经济属于拖命行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拖一天是一天。慈禧为什么采用这种不怎么高的手段,那肯定其中有不寻常的地方。我换一种思路,不建宫殿,看看有没有别的更高明的方法。既然是超发货币,原来是通过建宫殿这个系统散发出去。那么能不能用市场上的其它经济主体散发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