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铃芽之旅——予以奉还失去的岁月

2023-03-26 13:03 作者:斗指东南  | 我要投稿

警告,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前天去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除了依旧正常发挥的剧情以及一如既往惊艳的歌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我也产生了一些非常微妙而又持久的感触。这些感触从看完上一部《天气之子》后便一直萦绕于心,不仅没有随时间淡化反而通过印证与反思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因此我今天要写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评,而是因观影而产生的一种个人感触,我将其命名为“予以奉还失去的岁月”。我将分层次逐层展开叙述题目的含义。

首先,第一层是电影本身的内涵。电影的主要故事便是男女主人公走遍日本各处荒地,封印“蚓厄”,避免灾难的发生,同时自身也在其中得到了救赎。这些荒地有废弃的村庄、荒废的游乐园等。作为关门师,应祷告土地神,想象此地过去曾有人烟的日子,然后将灾厄封印。“予以奉还”这句话出自祷词的最后一句,原意是奉还土地神赐予人们的恩情。这句话隐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因为人们承恩于神已久却陆续离去,这份恩情其实再难报答,只可用言语告知感激。然而我一直认为,以神为主体的叙事必然有其现实载体,因此我认为这里的“奉还神恩”其实毋宁说是“奉还岁月”。在我的视角中,人们到某处聚居,既非凭借神的指引,亦非仰赖神的恩泽,而是筚路蓝缕,步步走来。其中必然会诞生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人们在其中也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或许不如史诗般波澜壮阔,但也会在社区中发生印象深刻的交集,蒙受他人之恩德,也施恩于需要之人。突然有一天,世界变化了,或是天灾,或是人祸,或者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往的社区分崩离析,人们奔走四方。往日的故事,往日的人就仅仅留在头脑和那一片废墟遗迹之中了。我想电影的内涵其实就在于“奉还曾在废墟之中存在的那一片岁月”。这种“奉还岁月”其实就是一方面要放下往日执念,往日伤痛,从头向前,另一方面也是告诫来人不要忘记。这其实是一种伤痛的割舍,告诉人们一旦变化发生,回忆就必然生发并且不会消失,但也仅仅只能是回忆,颇具无可奈何的色彩。

然而,电影本身除了反映作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控力,还会体现社会现实对作者创作的影响,这其实是我今天想要写的重点。所有微妙而又持久的感触都在这里,那就是社会的经济现实。我认为尽管动画电影是虚构的,并且相对于传统电影虚构的空间更大,但是现实在其上刻下的印记却丝毫不弱。甚至有时因为动画电影的虚构部分剥离了现实世界纷繁的细节,其所反映的内涵反而更加纯粹与深刻,我从《天气之子》中就感到了这一点。我最近一直在看经济危机的相关资料,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失去的三十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在数据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断层式的下跌与低位的扰动,在人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品质的下降,矛盾的加剧以及迷茫的心理。而这都在我所讲的这两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体现。2019年我看完天气之子,写了一篇影评,现在看来大部分观点都有些幼稚近乎可笑,然而其中所说核心观点即“发展停滞中的社会危机”现在看来尚没有过时。《天气之子》中男女主人公生存的困境,以及《铃芽之旅》中那些荒破的土地都让我对于“危机”这一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些村庄、游乐园让我想到了地产泡沫破裂后资不抵债的公司,苦苦支撑的银行以及不能继续下去的产业。而《天气之子》中的生活则让我想到了危机之后陷入停滞的日本经济,逐步减弱的社会流动性以及年轻人的挣扎。因此新海诚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提出了一个很隐晦的观点,那就是“在世界和心爱的人之间我选择后者”。我在19年的影评里认为这么做的原因是“这种世界没有拯救的必要”,而现在看来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种世界我无可奈何”。地产泡沫之后的二十年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起色,后来又发生了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其中很多人著书立说,其中不乏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曾担任过日本政府和央行的高级职务。他们的文笔犀利,理论深厚,也有相应的舞台供其施展,但事情几乎没有发生改变。非常奇怪地,日本社会就平静地转向了“平成废宅”,且长时间稳定了下来。民众的预期也从“恢复荣光”变成了“独善其身”,越来越多一种无可奈何的氛围。我想,如果这部电影拍摄于80年代,那么那些荒地的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可能一场彩色的雨落过之后,开发商迅速发现商机并介入,以十倍的价格买下并重新开发(这又是另一种笑话了)。但不得不说的是,社会背景其实奠定了这部电影的主基调,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题目的“岁月”前加上“失去的”作为定语,因为这种“岁月”是有明确现实指向性的,对应在日本,就是“失去的三十年”,这代表停滞,或者是“失去的辉煌”,这代表落寞。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只能“予以奉还”,甘心接受,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铃芽之旅——予以奉还失去的岁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