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房贷的人越来越多,这事没那么简单。。。
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跟周围朋友聊天,还有大家的评论互动里,我发现,有个现象越来越普遍:
提前还房贷。
业主群里在讨论:各家银行提前还贷,会不会收违约金,能省下多少利息,月供能减掉多少?
视频下面的评论里,都在讨论,前几年买房站在了山顶上,成了高利率的“大冤种”。
周围的朋友在抱怨:生意不好做,收入搞不好就断流,手里的积蓄,还是优先用来偿债吧。
理由不同,形形色色,但都指向了一个事实:
不想给银行打工了。
先说说怎么提前还贷吧。
每家银行,规则不一样,但操作起来大同小异。
一般用银行手机客户端操作就行,不需要去网点,提前预约,到时间自动扣除,可以选两种方式:
一是还款金额不变,减少还款年限;
二是还款金额减少,还款年限不变。
至于是否会收取罚息,每家银行,每个城市,都不太一样,主要以签订合同为准。
我了解到的,以工行为例,客户若在申请房贷后的一年内提前还贷,将收取提前还贷金额的千分之五作为违约金。一年后提前还贷无需支付违约金,但是起还金额为5万元。
招行规定,不满一年而要提前还款的,要收取至少相对于实际还款额3个月的利息,而一年之后,需要收取一个月的。
让蓝白感慨的是,这才短短几年,对房子的价值判断,整个社会都出现了急剧的反转。
还记得2015-2020年,各路媒体、专家、大V口中,提及房贷,清一色的认知是:
在纸币泛滥的年代,房贷是人这一生最优质、利率最低的资产,要用足额度,用满年限,提前还贷的钱,还不如做高杠杆,继续买房积累资产。
这碗鸡汤,干的人不少。
要知道,2017-2021年,不管以前的贷款基准利率上浮,还是后来的LPR加基点,首套房利率普遍在5.5%-6.3%的区间。

即便银行反复在房贷利率上“薅羊毛”,依然有无数信奉“房贷即优质资产”的人们,并肩接踵的冲进楼市。
原来在银行面前甘做牛马,再高的利率也要说声谢谢。
现在银行上赶着冲刺放贷,买房的还是爱答不理。
原来叫小甜甜,现在叫牛夫人。
为什么短短半年时间,人们对房贷的认知,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变化?
从一份数据说起吧。
5月的金融数据还没出,咱们就看看4月的。
4月份,居民房贷减少了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
消费贷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
经营贷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
注意,居民中长贷,也就是房贷的少增幅度,比消费贷+经营贷加起来,降的幅度还要大。
同样的房贷负增长现象,在2月也发生过。
当时居民中长贷降了459亿,是2007年有数据以来的历史第一次。

只隔了一个月,4月份又看到了房贷负增长,算是历史第二次。
今年啥也没干,净见证历史了。
一般来说,只有少数年份的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会出现负增长,类似今年这种,2月和4月短期内连续负增长,从来没见过。
换个角度理解:居民的房贷偿还额度,超过了借贷额度。
这似乎昭示了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保守。
大家可以看看社零,也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
4月社零总额29483亿元,同比降了11.1%,结构很有意思。
像化妆品、金银珠宝、通讯器材和服装鞋帽这些可选消费,降幅都超过了20%。

唯独粮油、食品、中西药品、饮料这些必选消费,增幅都接近10%。
前几天看过《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
西二旗网约车司机的单量,比过去少了30%。
在这个以互联网大厂带动的食物链里,员工们的收入和流动,影响着司机的生计。
而司机们的聚散,又影响了周边的烟酒、饮料、水果摊、大米盒饭小推车的生意好坏。
管中窥豹,人们对房贷的态度,也算是一种情绪折射。
说回还贷这件事。
一方面,房贷利率跳水式下降,让那些5%-6%,乃至更高利率的购房者,产生了强烈的还贷冲动。
去年底的时候,银行放贷的两条红线“余威仍在”,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普遍在6%左右。
即便当时5年期LPR已经降到了4.65%的水平,但不少城市的个贷加点普遍高达80BP以上。
这就导致了,几个月之前买房的人,房贷利率少则5.88%,多则高达6.37%,还很有可能批不下来。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从年初央行反复强调银行要“主动出击”之后,现在,绝大部分城市都能执行5年期LPR的基准利率。
一边是银行不再加基点,另一边,央行又调低房贷利率下限20BP,下调5年期LPR15BP。
现在,大部分城市的首套房,已经能执行4.25%的标准。
算笔账:
1月份的时候,100万30年等额本息,利率5.88%,利息要还113万,月供5900多。

现在买房,同样100万30年等额本息,利率4.25%,利息只有77万,月供4900块左右。

不到4个月的时间,利息少了36万,月供少了整整1000块。
换谁,白掏这么多钱不肉疼?换谁不会破防呢?
提前还贷,是低收入预期下对高利率的无奈,也是对自己“接盘侠”角色的痛苦平衡。
另一方面,是周期的威力。
学者朱鹤说:2021下半年到现在,疫情冲击,叠加一些泛服务业的环境变化,使居民部门,对能提供长期效用的支出变得更加谨慎。
尽量减少未来的刚性支出,既压缩债务规模,又压缩偿债久期。
企业和家庭,因为资产负债表受损,而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归还债务和去杠杆。
以后能挣多少钱都不知道,月供能不能还得上都不知道,再聊什么“买房变富”,太过苍白。
这种楼市“低欲望”阶段背后,是经济周期的扩张与收缩。
2015-2020年,是居民部门加杠杆速度最快的时间。
2020年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是62.2%,比2015年末提升23个百分点。

这个杠杆率,是包含购房贷款,也就是中长贷影响的。
那些年,房价的上涨,带动整个社会出现了财富幻觉,以至于出现一个现象:
不光是买房,人们的消费、投资、负债意愿,都在前所未有的放大。
比如,2015-2020年末,居民部门非购房类贷款余额,从12.84万亿增加到28.74万亿,年复合增长17.49%。
月薪3000,十几张卡挨个透支,拆东墙补西墙,活得逍遥自在。
我记得2019年的时候,李迅雷说了一句话:房价上涨,才是拉动消费的真正动力。
当时被很多人喷,其实忽视了他这句话的语境。
其实,在财富幻觉年代,房价对消费起到了两个作用:
一是刺激消费,二是挤压消费。
这两者并不矛盾。
姜超有个分类,居民购买力的收入来源,有三个部分:
一是与企业盈利相关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拿工资或者做生意。
二是与资产价格相关的财产性收入,房子就是典型。
三是与政策相关的转移性收入,比如退税、补贴和救济。
2017年房价涨幅最猛的时候,家电、家具和建材增速也非常猛。
财产性收入上涨,又带动非必需品、奢侈品的消费,比如金银珠宝,出国旅游,甚至去澳门一掷千金。
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居民消费伤害非常大的挤出效应。
比如,2014-2016年,这个阶段是一二线城市在领涨,京沪广深涨幅全部超过50%,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涨幅,只有15%。

城市越大,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越小,反之同理。
姜超举了两个例子。
北京的房价收入比是23,每上涨1%,只会带来消费增速上涨0.2%。
呼和浩特房价收入比在10以内,每上涨1%,会带来7.9%的消费增速。
这当然是一把双刃剑。
大城市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人来人往,金钱不眠,对房价波动的容忍度很高。
小城市一旦出现巨大的涨幅,短期的过度繁荣终将反噬,为将来的剧烈下行埋下伏笔。
华创宏观张瑜提供了一个角度,房子与理财的关系。
不管首套还是二套,所有人的购房行为,都存在“择时”的考量。
当下的情况是,买房不如买理财,借贷不如靠本钱。
截止到3月份,房价同比涨幅是0.7%,房贷利率5.49%,理财收益率2.85%。
房价同比涨幅,明显低于房贷利率和理财收益率。
他把购房收益减去购房成本,再除以购房本金,得出的结果,再减去理财收益率,得出一个指标:
叫购房额外收益率。

按现在的4.25%房贷利率,全年房价同比,必须回到3.1%左右的同比增速,对应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必须超过6%,尤其是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涨幅会非常高。
这种情况下,居民购房额外收益率,才有可能回正,才能唤醒人们买房的欲望。
所以,从居住角度,从来不存在什么刚需。
提前还贷的背后,是“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200”的预期,和“限购、限贷、限价、限售”口子越开越大之间的博弈。
至少现在我们看到的,还是“你,我,200”占上风。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提振消费到了关键时刻
《人物》:在西二旗,网约车司机什么都知道
朱鹤《复杂环境下,居民长期收入预期或现系统性变化》
姜超《哪里正在买什么?——兼论区域消费分化及其成因》
张瑜《当买房跑不过买理财,15bpLPR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