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宗教?基于宗教社会学的考察(二)| 政治与社会

2022-08-19 23:44 作者:政治学人  | 我要投稿

什么是宗教?

——来自宗教社会学的考察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后,自民党和统一教的关系受到世界舆论的关注,宗教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在诸多国家的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不过人们对于宗教的了解相对较少,并且常常将其单一化、边缘化。而宗教社会学能助益人们理解宗教的内涵、本质和社会功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起源于欧洲,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宗教视作客观实在的,而非超验的、无法解释的。简而言之,宗教社会学是基于现代性的视角,理解宗教如何建立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影响的学科。从某种程度来说,古典社会学的宗教研究多偏向其宏观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而现代社会学经历了碎片的应用化宗教命题后,再度进行了理论回溯,形成美国路径的市场选择理论和欧洲传统的世俗化理论相比肩的局面,这也构成当今宗教社会学的主流解释手段和研究取向。本期推送将聚焦于现代社会学的范式之争,考察其对宗教的定义,熟悉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基本思想。


现代路径:市场论抑或世俗化


古典宗教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向现代转换,出现了欧洲与美国两种路径的分野。前者是以彼得·伯格为代表的世俗化理论范式,后者是以罗德尼·斯达克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理性选择论)范式,二者在发展中形成对话。现代社会学的路径结合并扬弃了古典社会学的几个命题,且更加注重经验事实的研究。


彼得·伯格


世俗化理论考察了欧洲宗教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变迁,首先描述了宗教形成的社会机制,认为现代性势必导致宗教的衰落。宗教被看作一种与世俗对立,或者是适应世俗化的动态物。


Peter Berger



彼得·伯格师承现象学社会学大师舒茨,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解答了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人际互动以传统的形式沿袭下来,逐步被外化为客观现实,维系这种建构的关系需要一系列不同层级的正当化机制,其中最高级别的是宗教、哲学、政治思想等。以宗教为例,为了维系稳定,宗教通过对内治疗和将“异端”虚无化,作为个体的人需要接受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将外在现实内化。宗教是这种辩证关系中的典型,是“用神圣方式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
伯格从涂尔干的“神圣”与“世俗”区分入手,进一步把前者视为与无秩序相对立的范畴,所有的秩序化都存在一定的神圣特征,宗教只是最大限度的外在化活动,为人类社会赋予了具有宇宙层级的意义,当宗教消失,人们可能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在此基础上,宗教能够赋予社会制度和社会身份以合理性。早期伯格的世俗化理论强调社会与宗教自身的世俗化。社会的世俗化指“社会逐步摆脱教会的控制”,宗教自身的世俗化指“宗教神圣性的降低”,这二者导致宗教的多元化,人成为选择宗教的主体。他进一步提出市场论,强调商业文化对宗教传播的影响。


罗德尼·斯达克


世俗化理论常常认为现代性成型后,祛除魅惑势必将“神圣的”宗教世俗化,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宗教的衰落。但美国的现代化与宗教的繁荣成为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例外,这就引发了宗教社会学的范式革命——宗教成为社会理性选择的产物,多元竞争、整体繁荣的经济学预测,与前者的消极态度截然相反。


Rodney Stark



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将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移嫁到宗教研究,把个人的宗教选择同作为整体的宗教现象纳入一种经济学视角的理性模型。二人承认伯格对宗教个人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判断,却对自古而来的“世俗化”和“衰退论”表示怀疑,他们基于“理性人”假设,把宗教行为看作理性的,即权衡利弊的行动,当然非理性个人的存在不影响整个宗教行为的理性。由于和经验现实的高度吻合,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宗教社会学的主导范式。
新范式的冲击引发了新的争论。传统的世俗化理论重新拆分成两种流派,一种维持原观点,或延伸某些多元论的观点;而彼得·伯格仅仅保存了些许有价值的部分,但在整体上摒弃了世俗化的解释路径。不过,他并非完全支持宗教市场论,认为非市场的环境在很多宗教社会不具有普适性。整体来看,双方争鸣恰恰证实了二者兼具有巨大的解释力,这也为现代的宗教研究注入了活力。

本章小节


这场争论实际是围绕宗教的本质、受众、功能,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中,以比较的方式进行的。在宗教社会学的视域中,宗教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单一的,而是历史的、经验的、多元的,是与社会发展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沃讷:《宗教社会学范式及理论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34-40页。

[2] [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3]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 魏德东:《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61-69页。


编辑 | 赵   冉

审校 | 邢羿飞

b站编辑 | 小  楷


什么是宗教?基于宗教社会学的考察(二)| 政治与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