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户储龙头专家交流:新进入者难度较大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免费系列)
欧洲户用储能行业与访谈公司的基本情况:
公司是欧洲户用储能领军企业,对标固德威、德业等,2019年正式注册成立,成立公司之前在行业已经做了十多年,成立之初定位为专注储能的厂商,包括储能逆变器、BMS、电芯、pack整体研发生产、销售。
行业真正发生大的变化是从18、19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俄乌战争开始之后,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过去算经济账的时候,欧洲一度电2块钱,对装光伏、储能还有点犹豫。现在德国到了3、4、5块人民币一度,大家非常坚定要向新能源转换,犹豫的心态很少了。
欧洲现在一机难求,需要排队甚至加价,对所有逆变器、储能的公司都是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1、产品供应有多紧缺?供货周期怎样?如何看待之后需求的持续性?
从交货角度,下单后要2-3个月才能开始交货,海上漂一个半月,交货到欧洲平均3-4个月的订货周期。从用户购买角度,现在装一套储能系统,从交定金到安装公司派人装好,平均也要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需求增长很快,但是因为货源紧张,分销商、安装商承诺的日期满足不了,产生纠纷。
今年因为需求突然上涨,整个供应链没做好准备。中国制造商→分销商→安装商→老百姓之间交付的时间差使得货源高度紧张。上游电芯厂也没有预计到如此景气。这种紧张至少持续到9-10月份,大家都意识到了需求的旺盛,我们和我们的上游都在扩产。紧张程度到明年上半年应该会缓解很多。但是需求增长会大于供应增长。
整体来看,还是会处于紧张状态,从高度紧张转变成中低度紧张,但不会像现在缺得这么厉害。
2、电芯、逆变器分体模式与一体机模式的发展趋势?
12-14年没有家用储能的概念,逆变器厂商只做并网逆变器,电芯厂做电动车、大巴车、通信基站电池。从13、14年开始有些国家光伏装机到了一定比例,要求新装光伏配储能,逆变器、电池厂商就互相搭配,这是分体式的来源。
随着时间推移,一体式概念(逆变器、EMS、电池包)应运而生。现在两种模式并存,市占率差不多一半一半。长期来看,认为一体机模式可能比例有所升高,但是不会互相取代,两种模式可能长期共存。
3、怎么看长期格局和新进入者?
第一,中国逆变器厂商在崛起,中国品牌逐步取代欧美品牌,因为开发效率、电芯产业链、成本、响应能力,都比欧美厂商有优势。
第二,中国主流逆变器、电池厂商,都在光伏行业做了十多年,每一家营业额有几十亿,存在规模效应,新的玩家难度会变得很大。现在主流市场活跃的品牌,未来市场都会很不错的。
4、如何展望下半年和今后价格?
到目前为止比较坚挺。1月开始储能电池包价格都在上涨,我们也上涨了两三轮,比年初至少涨了20%以上,个别型号更高。下半年不会有太大变化,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区间。明年紧张程度有所缓解,但也不觉得会变便宜。
从供需看,需求增长速度还是会快于扩产速度,未来仍然是偏紧张状态,明后年走势偏谨慎,不会往上窜太多,但是几乎不可能降价了。
5、主要的销售渠道?
主流的还是分销商,将一体机、BMS、pack包整体卖给分销商,分销商把产品卖给安装公司,安装公司再到老百姓家里装。也有大型连锁安装公司直接从中国厂商采购。80%通过分销商,20%卖给大型安装商,中小安装商就交给分销商。
6、渠道如何层层加价?
正常情况,卖给分销商是批发价,他加价10%左右,8%-12%。卖给各地安装公司后,到老百姓家里加的多了,30%-35%,因为量小,毛利要高。但现在因为缺货,分销商加15%-20%都有的。目前供应偏紧状态下传递是比较容易的。
7、欧洲电价的决定机制?如果天然气价格跌了是否户储需求放缓?
我们有两个判断,第一降了也不会回到2块钱一度的状态,一定是更高的。第二安装光储系统的意识已经建立,有点像电动汽车,逐步被接受。光储系统发电成本远低于2块钱,但是很多人在观望,通过这次电价上涨,消费习惯上接受了这种观念,会认为是家庭必需品,价格又便宜又环保又能保证供电独立性。即使电价降了,意识建立之后趋势是不会变的,现在渗透率5%不到,这把火烧起来之后是停不下来的。
8、分销商和安装公司是比较重要的渠道?
大部分分销商和安装商之前是装并网逆变器和光伏的,整个光伏产业从04、05年开始在欧洲应用。十多年过去组件、逆变器供应商发生了变化,但这帮安装公司、渠道还是没变。
9、经销商是否独家供应?
每一个国家一般有5-8个经销商,每个经销商偏重于代理一个品牌,也会各自代理欧洲品牌。每一家不会只代理一家,但会有侧重。
10、正常市场情况下,整个产业链哪个环节话语权会大一点?
我们是研发制造环节,下游的分销、安装和上游的电芯,各个环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现在电芯话语权比较大,明年电芯放量可能话语权没那么大。我们不断投入研发,一代代新产品去配合市场需求。分销商主要是把中国的货囤到欧洲。安装商要把一套产品卖到老百姓家里,很难说哪个环节最重要。
11、国内几家谁在欧洲的分销渠道比较强?
做的比较好的几家都不差。以德国为例,德国有6家分销公司,需要6个品牌,每一个都会代理一家中国的主流品牌。但是分销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产品质量、安装性、可靠性、变化程度、服务网络可靠性都很重要。
12、国内品牌谁有溢价?
国内都不错,还没看到谁的价格贵一些。
13、渗透率的概念?
指的是装光伏中配储的渗透率,光伏有些渗透率较高20-30%,储能还没有到10%的
14、美国微逆接受度比较高,欧洲微逆应用情况?
欧洲还是以组串式为主,美国微逆更高与安规有关系。微逆在法国、波兰一些特定市场,巴西等比较喜欢用微逆,除此之外还是组串式比例更高。
15、除欧洲外增长较快的地区?
美国、日本,美国不比欧洲小多少,日本潜力也很大,日本单价也很高。
16、光伏逆变器起家切入储能逆变器的壁垒?
储能逆变器很多是从并网逆变器转换来的,产线是可以共享的,真正的区别是研发。储能原理比并网逆变器复杂很多,开发周期长于并网逆变器。
17、终端用户对设备价格的敏感程度?
从老百姓角度,6-7年能收回成本就有了较强的安装意愿。电费涨了之后,3年就能回本,利息也很低,民众意愿很高。设备虽然也会涨价,但成本还包括组件、支架、电工、人工费。比如2w欧元一套系统,储能设备只有6000。储能设备价格涨一倍,老百姓掏的钱并没有涨一倍,可能只涨了40-50%。因此,储能设备涨20%-50%对老百姓热情影响并不大。
18、派能、德业、固德威等公司的特点
派能做电池包起家,和各个逆变器厂商配合很好,是行业内第一家做户用电池的厂商,对市场理解是非常深,未来一定是行业主流玩家之一。德业在美国、南非、非洲做的较好,欧洲这两年也开始做起来,现在自己也开始做电池包。
固德威是储能逆变器早期玩家之一,14、15年就开始做储能逆变器,先低压后高压,产品线也比较全,澳大利亚、欧洲做的不错,也是主流玩家之一,去年在德国市场份额中比较靠前,在电池、BMS也有布局且做得不错。
19、新的参与者如何参与欧洲市场?
真正的门槛是对每个市场精确的认知,欧洲每个国家要求不一样。有些国家要三相、有些国家单相,有些国家一体式,有些一定要分开,有些室内,有些室外。过去4、5度电就够,现在涨到8、9度电。
另外,储能逆变器的研发,还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积累,不是一两年能做的。对上游供应链有把控能力,还要说服各个国家渠道相信你是主流玩家。全新厂家不容易得到信任。
20、国产品牌的品牌力和国外品牌溢价情况?
我们认为是时间的问题,10年时逆变器1000美金一台,欧美品牌1500-1600。用了几年之后,安装商发现中国和德国的逆变器没有本质区别。后来价格差越来越小,三四年内溢价很快就会消失。中国逆变器无论是开发速度、可靠性、效率比国外更优,迭代更快,中国品牌更多是靠差异化错位竞争。
麦田自己也有两种产品,一种价格便宜,外形没有刻意漂亮,接线比较复杂。另一种是一体机,没有外部接线,贵20%但是同样有人买。每个公司找到自己的定位,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品牌就一定贵。主要靠差异化实现不同定价。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抽水蓄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动力电池发展趋势,钢铁碳中和,氢能,智慧园区,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数据中心,中国乘用车双积分,低碳供应链,循环经济,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碳市场展望,电力市场政策,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动力电池系列汇总,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大宗商品碳关税,碳关税专家交流,锂电材料专家交流,石墨化专家交流,新型储能政策专家交流
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