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国中试环节建设现存问题分析|中试基地项目|华清高科中试厂房

2023-07-26 15:53 作者:合肥华清高科  | 我要投稿

中试是进行验证生产流程、技术路线等关键工艺问题可行性和安全稳定性的重要试制验证环节,在成果大规模量产前进行。它是一种多学科融合贯通的试验,旨在将实验室理想环境转向工程化环境,简化验证流程并实现复杂工艺的量产化,同时也将单个实验成果转变为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试验。需要注意的是,中试并非产业化生产,而是实验室技术创新的延伸,包含科研探索和认识未知等内涵。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原创性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国越来越重视原创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的成果创新链条和顺畅的成果转化链条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探索的焦点。作为将科技成果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中试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

 

在我国,中试环节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为某个项目研究而设立的小规模中试验证实验室,到满足主体单位产品开发需求的小型中试试验基地,再到目前多方主体共建的综合性中试产业基地,中试环节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然而,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短板需要解决。

 

1、示范性中试基地出现,但规模效应不足

       当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示范性中试基地,它们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综合性中试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围绕中试产业展开工作,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服务链条,提供了研发创新、小试中试、产品推广和展览展示等一站式服务。这些基地采取了“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服务+公共平台”的模式,形成了整体运作。但是,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试平台和基地还比较少,各省市区域内尚未形成中试平台集群,中试技术服务面也不够广,尚未实现对产业的全面支撑。

 

2、政策力度不断加强,但流程保障不强

       自“十四五”以来,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中试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试基地建设。然而,在用地指标、产业准入、安评环评等方面,相关制度细则还不完善,存在瓶颈和不足之处。审批环节通常按照企业大规模生产的标准进行,要求严格,周期长,效率低,与中试项目生产周期短、工艺和装置变更频繁的特点不相适应。此外,关于中试项目和中试基地建设的流程审批政策边界模糊,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政策执行不一致,很多成果的转化在中试环节遇到困难。

3、配套能力持续提升,但要素支撑不足

中试作为连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与大规模生产和用户需求密切相关。中试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测试周期往往较长,运营管理成本高,人才费用也较大。同时,中试还依赖于场地和设备、技术创新、成果和人才、金融和市场等要素的支撑。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中试基地建设后补助政策,引导产业基金投资中试环节,中试建设的配套得到了一定改善。然而,总体来说,对中试基地的资金补助较少,大部分基地无法获得政府补贴;产业基金投资中试环节在政策层面有倡导,但实际案例较少;在场地和设备方面缺乏优惠政策支持;在产业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机制方面缺乏引导,导致很多中试基地经常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购置不全、运营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正常运行。

 

合肥新材料产学研委员工作室的成立是推动合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示范平台,华清合肥表面处理基地在电子电镀和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及生产方面具有优势。工作室将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型企业和咨询机构等委员的专业优势,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师生互动,服务于参与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将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产品的中试环节)、初创科技企业管理、科技企业投融资、科技人才引进和激励等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总结新材料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工作室将结合合肥市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需求,提出务实的建议和提案,促进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室致力于打通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合肥市科技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华清合肥表面处理基地作为全国最新的表面处理新材料和技术集成示范区,以及产学研融合的表面处理产业综合体,将在电子电镀和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及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也是安徽省“861”项目和合肥市“121”重大工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利用该基地的资源和优势,工作室能够更好地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我国中试环节建设现存问题分析|中试基地项目|华清高科中试厂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