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瞅瞅我几个月前整的活吧,关于本我、自我、超我
家庭对个体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 这可能需要很多方面说起。 人的几乎所有人生走向外在因素(社会、家庭等等)与内在因素(个人施压、被施压力、个人性格等),但是我们今天仅谈家庭这一方面
(家庭属于一个被构建的小社会群体)
这也需要从
弗洛伊德
的“
本我 自我 超我”
讲起才能被人们更好地理解。
(括号为个人理解)
定义一:本我(原本的、自然的我)
本我
与生俱来,普遍认为这是人最初始、最原本的部分,人类的一切因本能而产生的或需求、或欲望、或行为,都是人所
(本能的)
天生的、原本的
(人类对“我”不加限制、规范、思考,“我”的任何因本能而起的行为都是天然的、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
定义二:自我(做出选择的我、进行调节的我)
自我
是人面对
现实
时所被需要的一种
自我调节
的重要形式
(人对现实低头)
。人的
本我
和
超我
无法自洽时,
自我
这一部分会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实际为基础)这在后边会细谈。
定义三:超我(做出规范、限制的我)
超我
是人类在社会规范、道德教化之下产生的部分,是个人于社会乃至任何事物对人的塑造的结果
(实际上屡次不同事件的发生都能证明人类的社会性并非天生拥有,而是后天性的。若一个人一生未入社会、未被约束,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超我意识薄弱、甚至不会形成超我意识,若一个人的本我意识一直被满足,那么这个人也便不需要超我意识对自我意识进行约束,自我也便不需要调节两者的关系;于此也能猜测实际上理想世界本就是不存在、不该存在的。所以,实际上,某人的高道德约束并非是自身高尚,超我意识其本质是社会强加于其本人,但实际上自我才是最后做出选择的那部分意识。)
从实际上来讲,超我、本我、自我是完全相关的,不可分开看待的。
三者的关系
本我
象征着人生来具备的
欲望
,人追求
欲望
/人不需要追求
欲望
,即人按照
欲望
行动。当人在一个社会环境下进行满足
欲望的
过程时,人便会不再单按照欲望行动。(
人被灌输了自我约束性。)人被社会规范和道德教化,由此产生了自我约束,也就表现为出现了超我意识。
拿一个仅有父母的、刚出生的
婴儿
比喻,
婴儿
在
欲望
的需求做出某种行为,如在随地排泄,而这种行为则在
家庭父母
眼中是“不规范的”,则会
教育
不让
婴儿
随地排泄。 在这次事件中,
婴儿
代指
本我意识
,
家庭父母
代指
道德、社会规范
,而
婴儿
被
教育
后不再随地排泄就是
自我意识
这一部分的选择,其本质就是意识的延伸。结果是
超我延伸(指视随地排泄为不规范行为),挤压本我(则是随地排泄的欲望被超我压制),自我对两者进行调控(指孩子在两者影响下就真实世界为基础实际做出的行为)。
但是我们再举另一个事件为例子,一个
七岁的孩子
在家里
乱砸东西
,
父母
因此大发雷霆,对
孩子
进行
大喊大叫
,那么那个
孩子
长大后很大概率也总大喊大叫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和上一个事件没什么两样,本质上仍然
是意识的延伸
。
父母
代指
道德、社会规范
,
小孩
则指代
本我意识
,而孩子长大后也总
大喊大叫
则指代
自我意识
这一部分的选择。 是的,超我意识在本次教育中未进行规范,因为
父母
的
大喊大叫
对精神更加有刺激性,也更加吸引关注,所以
小孩
优先规范的是
服从性
,而非
乱砸东西
,而在
父母
的教育中
父母
进行
大喊大叫
,这在小孩的意识中则被认定为可以的行为,也就是不被超我意识所制约的,而这种想法难以消除。 这就是教育的失败了。在本次事件中,父母的目的是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不再让孩子再乱砸东西,而本质上,这次教育过后,孩子并未完全改掉乱砸东西的坏习惯,而是增强了服从性
(顺从性)
,且认定大吼大叫是可以的行为。 所以在这次教育中孩子不仅没能改掉本来拥有的
乱砸东西
的坏习惯,反而多了一个
大喊大叫
的新的坏习惯
(完全的社会规范行为,完全的权利碾压,法学行为)
而经过这次事件后
大喊大叫
和
服从性
便是这次教育后
孩子
三种意识所得到的结果。而服从性的基础则是父母的
社会规范
。而在
超我意识
中,
孩子
就
大概率
会
潜在认为
,在社会规范下,
父母
和
孩子
是平等的。而
孩子
则很可能在下次交谈中
大喊大叫
,
父母
的
双重标准
则可能在
孩子
下次说话的
大喊大叫
中显现;一旦某次说话时,
父母
如果不允许孩子
大喊大叫
,则相当于违背了
父母
本身教育给
孩子
的
社会规范
,
孩子
的
超我意识
就会必然破裂,结果则是
超我延伸(指服从性,超我并未产生巨大的对乱砸东西这一行为的挤压),本我延伸(指大喊大叫,乱砸东西这一行为仅受到一部分挤压),自我失调(服从性和大喊大叫必然会在双标行为之下破裂)
。而实际上,这也就代表在
父母
的认知里,
父母
和
孩子
的精神上是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在物化
孩子
。物质不平等是完全正常的,而生产力不平衡造成的生产关系不平等也是符合规律的,然而这不代表
孩子
没有任何一点独立、不代表
孩子
的精神可以被忽视、更不代表尽管
孩子
说的是对的,
父母
仍然有权利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