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宿迁满汉筵席起源与发展

2022-11-27 22:46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宿迁文史资料 第12辑 宿迁满汉筵席起源与发展 作者:张牧野 宿迁从秦代建县到1987年,经中……院批准撤县建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年代里,随着自然、政治、经济的变迁,县城几经迁走,至明万历四年(1376)始迁马陵山南麓今址。 宿迁地处苏北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纵贯南北,分别由东、西绕城而过,既是历代漕粮运输要线,又为宿迁商业发展提供了商品流通的优越条件。江苏、福建、山西、浙江、河南、安徽等省巨商富贾,云集宿迁,投资经商。以镇江、扬州商贾为主体的“镇扬帮”,对繁荣宿迁商业市场,起到了先导作用,形成了以河清街、关口街、东大街为中心的商业网络。一些商帮,兴建同乡会、同业公会、会馆、公所等聚会场所和商业组织、共商资金使用与经营业务诸方面的问题,这就更有效地促进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商业的兴盛,也带来了宿迁烹饪结构在社会生活中的变革。起因是封建时期地方官员均由朝廷委任,官场宴席,肴馔精美。清朝满人官员遍及各地,饮食习惯,烹饪方法,具有满族特色,特别是清帝康熙、乾隆皆六下江南,均曾巡幸宿迁,体察灾情,减免赋税,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传播了满族的烹饪文化。加之,省内外众多商贾,饮食方面各具地方特点与风味。基于以上原因,“满席”、“汉席”,名肴荟萃,两席合璧,形成“满汉筵席”流传在宿迁。 清宣统二年(1910),宿迁下沟堂九华菜馆门前挂出“满汉筵席”朱红底金字招牌,烹饪菜肴,色味鲜美,在顾客中享有盛誉。1911年辛……命至民国成立,到民国三十五(194……)年,宿迁名厨师方玉林,烹饪技术精湛,沿袭“满汉全席”操作工艺,名噪全县。七十年代方玉林病故,但“满汉筵席”的精美肴馔,豪华场面,礼仪接待,都传给当今的烹饪师。 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改革的新时期,为弘扬中华烹饪文化,继承地方菜肴传统,座落在宿迁市东大街78号的红光大酒店经理张作民,协同副经理孙召斌,组织恢复“满汉筵席”菜肴的特色、菜谱、礼仪、传统烹饪的操作流程。筵席程序分为“到老”、“茗叙”、“入席”。筵席菜谱,列为四度。 第一度: “四生果” 黄岩蜜桔 莱阳雪梨 烟台苹果 广东香蕉 (或玫瑰葡萄、蜜汁草莓应时鲜果选用) “四京果” 五香瓜子 甜核桃仁 糖衣莲子 椒盐松子 (或其它美味品种均可选用) “四冷菜” 金华火腿 花蕊肫肝 骆马清蟹 酒醉河虾 (或鸡、鸭、鹅、野禽、野品等精美制品) “四热菜” 翡翠滑鸡 玉带虾仁 乌龙鳝背 金皮里脊 “四糖碗” 红楼银耳羹 湘妃莲子羹 玉环荔枝羹 嫦娥桂花百合羹 ((四羹每客一份,各奉一小碗) 第二度: “四蜜饯” 金丝蜜枣 蜜寿星桔 蜜汁樱桃 蜜汁橄榄 (或其它蜜饯) “两双拼” 金丝银条 菜叶松蛋 (或其它品种双拼) “四腰中盘” 蝴蝶海参 玻璃鱿鱼 鱼翅锅粑 鸽蛋菜心 “两精点” 糖酥小米煎饼(每客一份) 醒园茯苓米糕(每客一份) “甜羹” 香汤水团(每客一小碗四只) 第三度: “四红“ 烤方酥肉 烤京填鸭 烧猪头肉 红烧野品 “四白” 蒸桂花鱼 清炖甲鱼 蒸素鱼翅 蒸母子鸡 “到堂点” 满州饽饽 芝麻烧饼(每客各一) “中点” 翡翠烧卖 竹叶棕子(每客各一) 须问汤(每客一小碗) 第四度: “四座菜”(又名压席菜) 油浸魴魚 奶汤鯽魚 脍青鱼丸 清蒸白鱼 “一品锅” 砂锅鱼头(冬季,火锅羊火锅涮羊肉) “随饭菜” 扬州精制酱菜选四种 香葱猪肉木樨饭(或鱼汤面条) “席点” 八珍糕点(京式酥皮糕点) 山楂 玫瑰 葡萄 青梅 豆沙 枣泥 椒盐 桃仁 每客一件,备精制纸盒或透明塑料盒,印“满汉筵席”四字及“满汉筵席”介绍宣传单,并印酒店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合装八珍糕点,由客人带回府(家)去。 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在保持“满汉筵席”特点的基础上,“四度”中的餐肴,遵照顾客的要求,可选“全席”或四度中的一度,或二度交叉的灵活选度办法,以方便消费。“四度”中的甜羹、煎饼、米糕等甜食,又可列为餐厅甜食部经营项目,“八珍糕点”既可零售,又可作馈赠亲友礼品食物出售。 通过上列改革,保持了“满汉筵席”传统烹饪文化,又实现“满汉筵席”的大众化,对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裨益。

宿迁满汉筵席起源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